廣西高校專升本語文考試大綱(最新版)
2025-07-0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廣西普通專升本報名一年只有一次,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廣西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考試大綱與說明(語文)(2025 年版),供參考。
一、考查內容
(一)語文基礎知識
1.語言文字運用
(1)識記: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詞的音、形、義。
(2)表達應用:根據不同語境,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理解語意;正確理解、運用常用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雙關等);依據現代漢語語法和語用規則,判斷語句表達的規范性、邏輯性以及感情色彩等。
2.文學和文化常識
(1)識記:識記古今中外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名號、國別、時代、代表作、文學成就;默寫古代詩文中常見名篇名句;識記中國文化常識。
(2)分析綜合:理解經典文學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分析作品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
3.應用文知識了解常見應用文的概念、特點、種類、適用范圍、行文規則、語體色彩等。
(二)閱讀理解
1.古詩詞鑒賞
(1)理解:理解作品中的字、詞、句的意思;分析作品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詩詞藝術手法(押韻、對仗、用典、象征、賦、比、興等)。
(2)分析綜合:闡明作品中重要的字、詞、句的藝術效果;分析重要意象的內涵;理解全篇的情感與思想。
(3)鑒賞評價:賞析領悟作品藝術魅力;分析作品審美價值。
2.文言文閱讀
(1)識記:識別常見文言字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
(2)理解: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的意義;理解文中句子含義。
(3)分析綜合:理解句、段、篇的內容;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
3.現代文閱讀
閱讀鑒賞文學類文本或閱讀分析論述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包括小說、散文等。論述類文本包括雜文、評論等。
(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分析文章結構,了解文章思路;簡述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和文章觀點;說明文章的主要寫作手法。
(3)鑒賞評價:分析作品的形象、內涵及藝術特色;分析文章的價值判斷或審美取向。
(4)探究:解讀文章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或時代意義,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寫作
1.應用文寫作
根據提供的材料或情境,選用恰當的文種,撰寫相應的應用類文章。主要文種包括:請示、報告、函、通報、通知、計劃、總結等。
2.常見文體寫作運用恰當文體樣式撰寫記敘類、議論類和抒情類文章(詩歌除外)。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二)試卷分值及考試時間滿分 150 分。考試時間 120分鐘。
(三)題型結構
三、題型示例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看得出,他對新的工作感到滿意,心情很好,否則就不會對我這樣娓娓而談 ....了。
B.剛打完這場比賽,隊員們又趕往下一個賽場,有人趁乘車時間小憩一會,以休養生息 ....。
C.有人說:“你就是家財萬貫,如果得一場大病,轉眼之間你的生活就會變得捉襟見肘 ....。”
D.聽說老李被調走的消息后,人們議論紛紛,辦公室里一時空穴來風 ....、謠言四起。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解析:休養生息:在國家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發展生產,恢復元氣。休養,休息調養;生息,人口繁殖。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正確選項:B
2.詩歌風格具有沉郁頓挫特點的詩人是
A.李白 B.王維
C.孟浩然 D.杜甫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識記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能力。
解析:李白的詩歌風格飄逸、奔放、雄奇、壯麗,具有浪漫主義的特點;王維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詩為主,“詩中有畫”是王維詩歌作品的藝術特征,風格清新淡遠、自然脫俗;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閑適、羈旅愁思,詩風清淡自然,而杜甫的詩歌主要風格是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此題屬于識記層次。
正確選項:D
3.某校擬表揚全校先進集體、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應采用的文種是
A.通知 B.通報
C.通告 D.函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掌握應用文知識的能力。
解析:通報是“適用于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
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的公文。題目中顯示的內容屬于表揚先進,應該用通報行文,屬于表彰性通報。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正確選項:B
(二)填空題
名句默寫:
1.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滟滟隨波千萬里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默寫古代詩文中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題屬于識記層次。
答題要點:何處春江無月明。
(三)閱讀題
1.古詩詞鑒賞
請閱讀《行行重行行》,回答以下問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1)“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句詩中的“依”和“巢”分別是什么意思?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理解作品中的字、詞意思的能力。
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答題要點:此詩句中,“依”的意思是“依戀”,“巢”的意思是“做巢、筑巢”。
(2)“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采用了什么詩歌創作藝術手法,表達了什么情感?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分析詩歌藝術手法、理解作品內容、鑒賞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答題要點:此詩句采用的詩歌創作藝術手法是比興,表達了詩中女子對遠行君子深情的依戀和熱烈的相思之情。
(3)《古詩十九首》繼承《詩經》的優良傳統,特別是汲取樂府民歌的營養,保持了抒情民歌的基本特色。請簡要分析“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語言藝術特點。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闡明作品中重要句子的藝術效果、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此題屬于分析層次。
答題要點:詩句節奏重疊反復,語義淺顯。“行行重行行”一句中,“行行”,走啊走啊。“重”,又。兩個“行行”重疊,中間再加上一個“重”,實寫遠行君子愈走愈遠,虛寫女子思念的深切和心情的惆悵,詩的開頭就籠罩上了離愁別恨的氣氛。“與君生別離”,和你活生生分開。這句詩以平淺、樸實的語言,表現了深沉、濃郁的情感。
2.文言文閱讀
伯夷列傳
[ 漢 ] 司馬遷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選自[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之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中華書局 2013 年第 1 版)
(1)下列各句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堯將遜.位,讓于虞舜。 遜:遜色。
B.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立:即位。
C.盍往歸.焉。 歸:投奔,歸附。
D.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 厭:滿足。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解析:“堯將遜位,讓于虞舜”意為“堯將退位,讓給虞舜”。“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意為“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盍往歸焉”意為“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意為“然而顏回常常為貧窮所困擾,連酒糟谷糠一類的食物都吃不飽”。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正確選項:A
(2)以下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達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認為是一種恥辱,于是就逃走隱居起來。
B.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時便征討紂王是不孝之行,以臣伐紂是不仁之舉,所以不肯食周粟,隱居首陽山。
C.顏淵聰敏好學,立志學習伯夷叔齊的高尚操守,寧可餓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以盜跖為例,對當時那些操行不端、違法亂紀者卻終身安逸快樂,有操行者卻要橫遭災禍的現象感到非常疑惑。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內容及思想內涵的能力。
解析:顏淵聰敏好學,嚴格按照孔子關于“仁”“禮”的要求行事,以德行著稱,并非學習伯夷兄弟堅守節操以致貧困,也不是因不食糟糠之食而早逝。結合原文“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顏淵是因為貧窮,連酒糟谷糖一類的食物都吃不飽而早卒。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正確選項:C
(3)請用“/”給以下句子斷句。
①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②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考查目的:考查考生對文言整體意思、文言內在的語意層次和關系的理解能力。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答案要點:
①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②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3.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扁擔那頭的父親
卞毓方
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親身高一米八,我該長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對得起達爾文的進化論。
遺憾啊遺憾,我最終只躥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還不如我,兩個姐姐,更甭提了。
我為什么不能青出于藍?家人一致認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親大人生得過于玲瓏,也就一米五出頭,正應了俗諺“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我的一米七三已屬僥天之幸。
其次是后天營養匱乏。正在高速成長的當口,碰上了三年困難時期,裹腹都成了頭等難題,還長什么長?
父親有頂禮帽,深灰色,冠高而圓,頂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緞帶,帽檐寬大而略微翹起。聽母親講是早先闖蕩上海時置的,上海人講究行頭,出客必須穿戴入時。我懂事后,偶見父親戴過一次,是去興化出席二哥婚禮時。其余日子,禮帽一直放在紙盒里,擱在竹棚上。說不清從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宏愿:將來,這頂禮帽歸我。
將來是什么時候?喏,就是等我長得和父親一樣高時。
小學期間,我曾無數次偷著試戴,那禮帽拿在手里,溫如玉,軟如絨,闊綽而又帥氣。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腦瓜又太小,往頭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語“沐猴而冠”。沒關系,我還小,有的是長高長壯的機會。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定格,再次試戴,仍然嫌大。散場敲鑼——沒戲了。從此只能仰望父親高大的背影興嘆,那頂禮帽或許在竹棚上竊笑,是的,它屬于魁梧,屬于偉岸。
小時候,沒人說我長得像父親。除了身高不及,臉型也不像,父親的臉明顯偏長,我的近似于圓;父親五官的線條是儒家的,外柔而內剛,我的線條卻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親詼諧、幽默,我則木訥、無趣。夏日晚間,一幫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歸宿。這時,各家大人就會出來找。找著了,還賴著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讓你瘋!讓你瘋!”
父親也會出來找我,他號準我的脈,料定我會往哪兒躲,一下子就逮個正著。見了面,老遠揚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狀。
我曉得,那是唱戲的胡子——假生氣,父親的巴掌不會落下,嚇唬而已。父親在家里,從來不發脾氣;對外人,更是笑顏相對。四弟元氣足,瘋勁大,拳頭硬,諢名“四亂子”,與小朋友玩耍,常常話不投機就“看家伙”。有的家長就找上門來,向我父親告狀。父親總是千賠禮,萬道歉,答應等“四亂子”回來,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狀,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然而父親故作視而不見狀,仿佛啥事也沒有發生。是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嗎?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鄰”“惱個鄰居瞎只眼”是他的口頭禪。事后見了那曾被四弟欺負的小朋友,他總會好言撫慰。父親對四弟的“劣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曉得四弟只是頑童意氣,骨子里還是個仁義的孩子。父親有句掛在嘴邊的話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對一時過錯無須責打,重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果然,四弟上學后,各方面表現皆優。
為人處世,父親常講,宰相肚里能撐船,小肚雞腸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講過兩個故事,特別強調,是祖上傳下來的。
其一,“秦穆飲盜馬”。秦穆公丟了幾匹馬,官員發現馬被三百多個農夫殺了分吃后,欲抓農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幾匹馬而傷害百姓,且擔心百姓食馬肉傷身,讓他們喝了酒,放他們回家。后來秦穆公在戰場上重傷被圍,那三百個農夫趕了來,舍命將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報絕纓”。楚莊王大宴群臣時,有人趁亂酒后失禮,拽了楚莊王愛妃許姬的衣袖。許姬扯斷對方的帽纓,以此為記,請求莊王查處。莊王認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纓摘下來,盡情歡飲,失禮之人得以逃過一劫。
七年后,楚莊王陷入絕境之時,當年那個非禮許姬的楚軍副將沖入重圍,救出了莊王。這兩個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來這是“家學”。
竹棚上,在禮帽盒的旁邊,還擱著一根扁擔。這也是文物級的古董,串聯著父親前半生的許多故事。這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父親說,他去上海打工,在碼頭上裝貨卸貨,用的也是它。船與碼頭之間,搭著一尺寬的跳板,挑著擔子走在上面,沒經驗的,腿會發抖,一不小心,就會栽下河。經驗從哪里來?練呀。巷子里放幾條長板凳,連在一起,權當跳板,徒手走,挑著擔子走,閉了眼睛走,練腿勁,練膽量。
1964 年,我去北京念大學,上學時因直言賈禍,陷入困境。我惶惑,寫信給父親,說不想念書了,干脆回家種田。
父親回信:“人都有七災八難,捆起來經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過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
“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我后來遇到過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憑了這種信念,咬牙度過。晚歲攬鏡,發現我和父親竟然有幾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掛相。當初為什么覺得不像呢?這是因為,那時我面對的是父親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歲月的滄桑,當然是合不上轍的。如今我已邁入耄耋,五官逐漸向父親趨同,基因相承,血濃于水,繁華落盡,露了本色。
偶爾玄想,歲月是一根長長的扁擔,父親在那頭,我在這頭。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如玉”“如絨”體現禮帽的昂貴精致,戴上它會顯得闊綽帥氣,因此“我”迫切想得到這頂禮帽。
B.父親尋到晚歸的“我”后只揚起手作嚇唬狀,對犯錯的四弟故意視而不見,這些都能看出父親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是父輩年輕時艱辛生活的真實再現,也激勵“我”在困難惶惑時咬牙支撐。
D.小時候“我”的外貌與父親并不相像,晚年卻越長越像,是因為“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和句子的含意、鑒賞文學作品內容的能力。
解析:
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這頂禮帽”錯誤。原文是先想得到禮帽,后來戴上后發現“如玉”“如絨”,前后顛倒,強加因果。
C.“是父輩年輕時艱辛生活的真實再現”錯誤。結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是夸張的說法,是父親激勵“我”的話,并非真的一根扁擔上睡了三個人,而且原文也無此類描述,望文生義,無中生有。
D.“是因為‘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錯誤。結合“基因相承,血濃于水,繁華落盡,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長越像是因為基因相承,“我”傳承了父輩努力打拼的精神,選項卻說成“‘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偷換概念,歸因錯誤。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正確選項:B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部分使用了精確的數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對自己不如父親魁梧、偉岸的遺憾之情。
B.“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用一連串的動詞,細致生動地寫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長告狀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語言既詼諧風趣又莊重典雅。回憶兒時往事時,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語;寫成年后的經歷,多用簡潔凝練的書面語。
D.文章結尾化用余光中《鄉愁》的詩句,將情感寄寓在尋常事物中,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與父親陰陽相隔的痛苦之情。考查目的: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形象、內涵及藝術特色的能力。
解析:“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與父親陰陽相隔的痛苦之情”錯誤。“陰陽相隔”,無中生有,文章并沒有交代父親已經去世,也并無“痛苦之情”,而是表現了對父親的思念、感恩與牽掛之情。此題屬于理解層次。
正確選項:D
(3)文章寫“我”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卻寫父親留下來的“禮帽”,寫祖輩傳下來的“扁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形象、內涵及藝術特色的能力。此題屬于分析層次。
答題要點:
①禮帽代表了父親的氣派與風度,在兒時作者的心中意味著成年;禮帽吸引著“我”,包含著“我”對父親的仰慕和對成長的向往。
②扁擔是父輩努力打拼的見證,是家風傳承的象征;老一輩人用扁擔挑起生活的重擔,扁擔也指引“我”,助“我”渡過困境。
③從禮帽寫到扁擔,層層深入,由外到內呈現父親在兒子心中的形象,使父親形象更加鮮明,同時展現“我”追隨父親不斷成長的過程。其它答案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給分。
(4)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在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涵養,學會待人處世,到晚年覺得自己越來越像自己的父親,并醒悟到“家學”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親身上學到哪些“家學”?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內涵和價值判斷的能力。
此題屬于分析層次。
答題要點:
①父親有一家之主的風范。父親慈愛寬容,不發脾氣,不打罵孩子,家庭氣氛溫馨和睦。
②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引導重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他講故事教導“我”要寬容;對人笑顏相對,對曾經與四弟發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撫慰;當“我”遇到苦難時,父親寫信鼓勵“我”咬緊牙關,給“我”力量。
③父親重視家風傳承。家中保留著曾祖父用過的扁擔,它見證過父輩的成長與堅持,父親又用“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鼓勵“我”像父輩一樣不怕困難。其它答案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給分。
(四)材料寫作題
1.應用文寫作
根據給定的材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
寫作要求:符合文種要求,達到所設定的寫作目的;中心明確,觀點正確;結構完整,語言精煉;格式規范,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
某建筑分公司第二項目部原有的水泥車因使用多年經常出毛病,維修多次還是不能正常使用,只能作報廢處理。
為此,項目部打算購買一輛新型的水泥車。經詢價,這種車需花費 50 萬元。項目部于 2023 年 4 月 9 日向其上級主管部門某建筑分公司申請解決購買車輛的專項費用。請根據以上材料擬寫一份請示。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對請示的文種知識、寫作格式及寫作要求的理解、掌握和應用能力。
答案要點:
某建筑分公司第二項目部關于解決購買車輛專項經費的請示某建筑分公司:
我部現有水泥車 1 輛,購買使用多年,因故障維修多次,目前已不能正常使用。為了消除安全隱患,提高生產效率,我部計劃購買一輛新型水泥車,經詢價,這種新型水泥車需花費 50 萬元,特此申請購買車輛的專項經費 50 萬元。
附件:水泥車購置預算表
某建筑分公司第二項目部(印章)
2023 年 4 月 9 日
2.常見文體寫作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章。
“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出“韌”的精神。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就體現得尤其明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出這種文明的韌性。
作為新時代青年,你對此有何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可以從中國的歷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
寫作要求:①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書寫規范,卷面工整。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考查目的:考查考生掌握常見文體寫作方法的能力。
評分標準:
附錄:背誦參考篇目
1.《詩經》:《蒹葭》
2.《論語》:節選
3.《莊子》:《逍遙游》
4.《荀子》:《勸學》
5.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6.《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7.王羲之:《蘭亭集序》
8.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9.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10.高適:《燕歌行》
11.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12.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13.白居易:《長恨歌》
14.李商隱:《錦瑟》
15.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16.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17.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18.陸游:《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
19.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0.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21.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2.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3.梁啟超:《少年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