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專升本教育理論必背考點及重要知識點筆記整理
2025-07-0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成人高考專升本教育理論是教育學的專業課程,考生需要備考教育學和心理學,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成人專升本教育理論必背考點及重要知識點筆記整理,供參考。
成人高考專升本教育理論知識點
教育學考點
第一章 緒論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1、我國戰國時期出現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的著作。
二、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
1、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的學者是:培根
2、首次從理論上論述了班級授課制;曾經贊譽教師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學者是:夸美紐斯
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主張紳士教育的學者是:洛克
4、杜威: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三、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建立
1、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1930年)
四、教育學發展中形成的理論派別
1、實驗教育學
2、文化教育學
3、實用主義教育學: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
4、批判教育學
五、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范例方式教學理論
六、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
第二章 教育的本質與基本規律
一、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1、神話起源說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說是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代表人物:利托爾諾
3、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孟祿,觀點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4、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起源說代表人物:蘇聯及我國的教育學家
二、人的發展對教育的制約
1、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教育要循序漸進地促進人的發展
2、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應在兒童身心發展的某一關鍵期施以相應的教育
3、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穩定性,不隨意改變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又要考慮可變性,充分挖掘學生發展的潛力
4、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互補性,促進人的個性發展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有篩選、整理、傳遞、保存和繼承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導文化的作用
四、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五、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哪些特征?如何適應?
(1)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教育要循序漸進地促進人的發展
(2)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應在兒童身心發展的某一關鍵期施以相應的教育
(3)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穩定性,不隨意改變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又要考慮可變性,充分挖掘學生發展的潛力
(4)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互補性,促進人的個性發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歸宿
四、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點
1、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點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方向
2、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
3、教育目的的根本實現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的教育方針,其中規定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六、素質教育的意義
(1)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
(2)素質教育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3)素質教育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具體落實。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舊中國的學制
1、壬寅學制:中國頒布的第一個近代學制(未實施)
2、癸卯學制:我國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明顯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壬子癸丑學制:在法律上體現了教育機會均等
4、壬戌學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
二、新中國的第一個學制是:《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1951年10月1日實施
三、我國首次提出“把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學制義務教育”的政策出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四、當前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多種分段,有“六三”分段、“五四”分段、”五三”分段、九年一貫制以及幼兒園、小學、初中一貫制等形式。
第五章 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勞動的特點
1、復雜性(表現在教育任務的多樣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勞動對象的差異性)、創造性(表現在因材施教、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育機智)
2、連續性、廣延性
3、長期性、間接性
4、主體性、示范性
二、《教育法》對學生權利的規定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權利
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的權利
3、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的權利
4、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依法提出訴訟的權利
5、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受教育權、姓名權、榮譽權、隱私權以及健康權
三、《教育法》對學生義務的規定
1、遵守法律、法規
2、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4、遵守其所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規定
第六章 課程
一、課程的四個要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
二、課程的類型
1、從課程管理制度角度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2、從課程的組織核心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
學科課程特點:
(1)主張分科教學,從不同的知識體系出發設計課程,強調知識本位。
(2)強調教材的邏輯組織和訓練的價值,重視學科理論知識。
(3)重視對未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準備。
活動課程特點:
(1)從兒童的需要、興趣、個性出發設計課程,強調兒童本位、經驗本位。
(2)重視教材的心理組織,主張“做中學”,在活動中探索、嘗試錯誤,學到方法。
(3)認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準備。
3、從學生對課程選擇的自由度劃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在學校課程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其設置的時段為:小學一年級到高中階段
第七章 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我國目前基本的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3、直觀性原則
4、啟發性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6、鞏固性原則
7、因材施教原則
二、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演示法、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實踐活動法
三、教學評價的類型
1、診斷性評價
2、形成性評價
3、終結性評價
四、教學的基本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教學的首要任務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發展學生的體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基礎
5、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良好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4、鞏固知識與支持
六、我國目前基本的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3)直觀性原則
(4)啟發性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6)鞏固性原則
(7)因材施教原則
第八章 德育理論與實踐
一、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礎之間的矛盾
二、德育的基本原則
1、現實性與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2、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
3、知行統一原則
4、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7、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三、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四、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學
五、常用的德育方法
1、說理教育
2、榜樣示范
3、實際鍛煉
4、陶冶教育
5、指導自我教育
6、品德評價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二、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三、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4、家庭與社會教育密切結合,統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五、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內容
1、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班主任的工作重點和經常性工作
2、教育學生努力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3、指導學生課余生活,關心學生身體健康
4、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
5、指導本班班委會和共青團、少先隊工作
6、做好家長工作,爭取社會有關方面的配合
7、評定學生操行
心理學考點
第一章 緒論
一、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一般以探討人的發生、發展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
二、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三、個性心理包含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
四、心理學的研究目標
1. 陳述心理現象
2. 解釋心理現象
3. 預測心理現象
4. 調節與控制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
五、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或“心理學之父”
六、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1. 構造主義心理學
2. 機能主義心理學
3. 行為主義心理學
4. 格式塔心理學
5. 精神分析學派
6. 人本主義心理學
7. 認知心理學
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驗的、調查法
八、反射:是神經系統基本的活動方式
九、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就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
第二章 感覺和知覺
一、觀察:是人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是知覺的最高形式
二、感覺: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三、感覺的種類包括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四、外部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內部感覺包括運動覺(本體感覺)、平衡覺、機體覺
五、感覺現象包括適應、對比、聯覺
六、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選擇性
2、知覺的理解性
3、知覺的整體性
4、知覺的恒常性
第三章 注意
一、不隨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隨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必要時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隨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時間內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指向于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對象或任務上的注意品質
三、注意的功能
1、選擇功能
2、保持功能
3、對活動進行調節與監督的功能
四、引起隨意注意的原因
1、對活動目的與任務的理解
2、興趣的依從性
3、對活動的合理組織
4、個性特點
第四章 記憶
一、短時記憶又稱工作記憶,是人腦中的信息在一分鐘之內的加工與編碼的記憶
二、研究表明,過度學習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佳,超過150%,就會出現報酬遞減
三、記憶的基本過程
1、記憶有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基本環節
2、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保持是中間環節,再認或回憶是識記和保持效果的結果,并能一步鞏固識記和保持的內容
四、記憶的分類
1、根據記憶的內容與經驗的對象分類:形象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動作記憶)
2、根據信息保持時間的長短分類:瞬時記憶(感覺儲存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3、根據信息加工與存儲的內容不同分類: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4、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分類: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五、短時記憶的特點
1、信息保持的時間短暫,最長不超過一分鐘
2、短時記憶容量有限,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組塊
3、短時記憶的信息容易受干擾
六、遺忘是識記過的內容不能再認與回憶,或是錯誤再認與回憶
第五章 思維和想象
一、抽象邏輯思維:是用語言符號進行的思維
二、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其中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三、分析:是將事物的心理表征進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結構要素、屬性和特征
四、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五、創造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六、思維的基本形式
1、概念: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共同的、本質的特征的思維形式
2、判斷:指認識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它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的反映
3、推理:由一個或幾個相互聯系的已知判斷推出合乎邏輯的新判斷的思維形式
七、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
3、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4、鼓勵學生參加各項創造性活動,正確評價有創造力的學生
八、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人的知覺特點
2、定勢與功能固著
3、已有知識經驗
4、情緒與動機
5、個性因素
九、思維的特征:概括性、間接性
十、科學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為概念掌握的基礎
2、合理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
3、充分利用“變式”
4、正確運用語言表達
5、形成正確的概念體系,并運用于實踐中
第六章 情緒與意志
一、心境:是一種使人的一切其他體驗和活動都染上情緒色彩的情緒狀態,特點是彌散性
二、抑郁:是一種復合性情緒,它表現的強烈而持久。抑郁一般不會導致極端行為、人格解體以及嚴重的思維障礙,但常會使人處于一種消沉、沮喪、失望無助的狀態中
三、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描述的是激奮學習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
四、情緒的分類
1、基本的情緒分為:快樂、悲哀、憤怒、恐懼
2、按強度和持續時間分為:心境、應激
五、壓力事件應對方式
1、根據應對方式的針對性,分為對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責、逃避、計劃和自評
2、根據應對方式的目的,分為兩種:一是改變應激源或個體與應激的關系,二是改變自我而不是改變應激源
3、根據應對方式的表現形式有積極的認知應對、積極的行為應對和回避應對
六、意志品質的特征
1、自覺性
2、果斷性
3、自制性
4、堅韌性
七、意志品質的培養
1、胸懷大志,確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強目的性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3、從小事做起,在困難中磨煉意志
4、根據意志品質差異,采取不同的鍛煉措施
第七章 需要與動機
一、需要:是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在心理上的反映,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內在源泉
二、需要層次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又稱“動機層次理論”
三、自我實現需要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它是在其他需要都滿足之后才產生的最高層次的需要
四、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五、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歸屬與愛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實現需要
六、韋納成敗歸因理論把成功與失敗結果歸結為個人的能力、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務的難度及運氣四個因素
七、動機的分類
1、按需求的種類可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2、按動機持續作用的時間可分為遠景性動機與近景性動機
3、按動機在活動中作用的大小可分為主導動機和從屬動機
4、按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八、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利用反饋信息,有效經行獎懲
4、合理設置課程,適當組織學習競賽
5、正確指導學習成績的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6、提供成功的學習經驗,增強學習的自我效能
九、班杜拉的強化分類及其含義
1、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
2、替代性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3、自我強化。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并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懲罰自己
第八章 技能
一、技能:是個體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二、我國心理學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內化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三、動作技能形成的條件
1、動作概念掌握
2、經行有效練習
3、動作示范
4、動作反饋
第九章 能力
一、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
(1)能力與知識、技能屬于不同現象和范疇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發展速度不同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系
(1)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知識、技能的掌握是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條件的
三、能力的分類
1、按傾向性劃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功能劃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按參與其中的活動性質劃分為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智力理論
1、智力因素理論
(1)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
(2)瑟斯頓的群因素論
2、智力結構論:吉爾福特-智力三維結構理論
3、智力形態論: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
4、智力認知論:斯滕伯格-智力三元結構理論
5、智力多元論: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
五、影響智力發展的因素
1、遺傳與營養
2、早期經驗
3、教育與教學
4、社會實踐
5、主觀能動性
第十章 人格
一、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特有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二、氣質:心理學上所說的氣質是指一個人典型和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三、人格的特點:
1、獨特性
2、穩定性
3、整體性
4、功能性
四、氣質的特性: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應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緒興奮性
6、內向性與為外向型
五、氣質類型:
1、多血質:情感豐富、思維敏捷、活潑好動、善于交往、適應能力強、缺乏耐心和毅力、見異思遷
2、黏液質:情緒平穩、沉默寡言、細致周到、自制力強、耐受力高、主動性差、缺乏生氣、行動遲緩
3、抑郁質:情緒體驗深刻、多愁善感、思維敏銳、想象豐富、不善交際、自制力強、舉止緩慢、優柔寡斷
4、膽汁質:情緒體驗強烈、思維靈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斷、樸實真誠、魯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剛愎自用
六、性格:是指人對客觀事實的穩定態度與習慣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的人格特征
第十一章 社會態度與行為
一、社會態度:是個體基于過去經驗對其周圍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傾向
二、暈輪效應: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者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三、社會促進:指個人對別人的意識,包括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所帶來的行為效率的提高
四、社會態度的維度
1、指向維度
2、強度維度
3、中性維度
4、外顯維度
5、深刻維度
五、社會態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知識功能
3、價值表達功能
4、自我防御功能
5、社會適應功能
六、印象形成效應
1、刻板印象
2、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3、暈輪效應
4、投射傾向
七、培養助人行為的方法
1、提高助人報酬。幫助別人時要付出的代價和可能得到的報酬之間的關系,是人們在決定是否做出助人行為時所主要考慮的,隨著助人報酬的提高,助人行為的發生率提高
2、將社會規范內化。個人將利他的社會規范內化為個人的規范形成道德義務感、社會責任感、信念和價值觀,從而推動個人作出助人的行為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
一、心理健康:是個體心理活動在自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二、心理健康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無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
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關系
1、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聯系
(1)強度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2)所遵循的理論、方法與原則一致
2、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區別
(1)工作對象和范圍不同
(2)遵循的模式不同
(3)工作任務的側重面不同
(4)從業人員有別
四、系統脫敏:主要用來治療恐懼癥,其基本治療原理是對抗條件反射
五、心理咨詢的原則
1、理解支持原則
2、保密原則
3、傾聽原則
4、細致詢問原則
5、疏導原則
6、促進成長原則
7、預防原則
六、心理咨詢的基本步驟
1、建立關系
2、了解問題
3、分析診斷
4、幫助指導
5、結束咨詢
七、心理咨詢的主要形式
1、直接咨詢和間接咨詢
2、個別咨詢與小組咨詢
3、面談咨詢、信函咨詢、電話咨詢、現場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