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專升本《政治》仿真模擬練習題
2025-07-10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選擇題:
1.某地對干部作風建設有一形象的比喻,說是當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頭,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一盆水洗手,干凈干事,勤政廉潔;一盆水洗腳,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當干部要“洗頭”,是因為( )
A.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B.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
C.人的認識應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前進
D.觀念、主觀意識應隨時發生變化
2.“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們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潔而美麗的化身。然而,俄羅斯科學家經研究認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災害的禍源。這表明( )
A.人們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為基礎
B.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發展的過程
C.知識構成等因素是影響人們事物認識的重要因素
D.認識的目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3.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由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段話體現的哲學思想是( )
A.理論就是巨大的物質力量
B.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理論不能代替實踐
D.理論可以決定一切
4.邏輯證明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表現在( )
A.邏輯證明給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B.難以直接用實踐檢驗的理論要靠邏輯思維證明
C.邏輯證明給實踐以理論依據
D.邏輯證明以實踐標準為基礎
5.對于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態特征,這是由于( )
A.人的感覺受理性指導
B.人的認識具有能動性
C.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
D.已有的認識影響感覺活動
6.對同一名格言,年輕人所理解的意義,總沒有飽經風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廣泛和深刻,這一觀點在認識上說明了( )
A.認識來源于經驗
B.在經驗的積淀中加以認識
C.認識的深刻性與經驗的缺乏在一定意義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認識在—切方面超過青年人的認識
7.“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對人大有用處,所以才給以‘真理’的美名”。這段話的觀點說明( )
A.經過實踐檢驗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觀規律的是真理
D.能為我主觀需要服務的是真理
8.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在其過程中,人類應該遵循的原則是( )
A.求真原則
B.務實原則
C.真理原則
D.價值原則
9.下列觀點包含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的是 ( )
A.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B.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D.堅持辯證法
10.下面關于認識結構的表述,正確的有( )
A.認識的基本要素是主體、客體和中介
B.認識主體是以某種方式從事社會實踐和進行認識活動的人
C.認識客體是指進人人的認識活動被主體的觀念把握活動所指向的客觀對象
D.認識中介是各種認識工具、手段要素及其運用和操作系統
二、簡答題
1.秦穆公見伯樂年事已高,請伯樂推薦繼任者,伯樂說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馬,三月后復命說,馬已找到。穆公問:何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黃色的公馬。穆公派人去取馬,取馬人回報說是一匹黑色的母馬。穆公不悅,責備伯樂道:你推薦的那位相馬者連馬的黃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鑒別馬的好壞呢?伯樂答道:“若奉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千里之馬。 伯樂之子把伯樂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相馬經》上說,千里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塊。他按照書上給出的各種圖形,與他所見到的一一加以對照。結果,他找到一只癩蛤蟆。 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九方皋相馬方法的高明之處何在?
(2)伯樂之子“相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為什么說九方皋相馬的思維方法比找到千里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2.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臺,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 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意要問:2+5=? 同學們于是回答:“等于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學領域里2+5=7,這是天經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里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只見畫面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后面,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后面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里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 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分析下列問題:
(1)既然在數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么在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新有何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