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3n75l"><cite id="3n75l"><i id="3n75l"></i></cite></listing>
<cite id="3n75l"></cite>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var id="3n75l"><video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video></var><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成考問一問

2022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考前必刷練習題(含答案)

2025-07-10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1、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問:(1)孔子這段議論時針對什么問題而發的?

  (2)引用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表達了孔子什么觀點?周任的話屬于哪一種類型的論據?

  (3)“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的雙重寓意是什么?從這里可以引申出一個怎樣的成語?

  (4)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

  答:(1)針對冉有推卸責任的觀點。

  (2)孔子認為,作為家臣,冉有、季路理應盡職盡責,否則,就應該主動引退。這是理論論據。

  (3)一是表明季氏的胡作非為,必將造成嚴重的后果,二是批評冉有季路的失職。從中可以引申出“開柙出虎”。

  (4)引用、呼告、比喻、反詰。

  2、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問:(1)《季氏將伐須臾》是一篇立論文章還是一篇駁論文章?

  (2)這段文字是立論還是駁論?

  (3)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1)駁論。 (2)立論。 (3)駁中立,駁立結合。

  3、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問:(1)這段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是怎樣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

  (3)這段話采用了這樣的論證方法?

  答:(1)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與鄰國國君在治國方法上沒有什么本質區別。

  (2)作者以“戰”比喻治國;以“棄甲曳兵而走”喻治國失敗;以“或、百步而后止”喻鄰國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鄰國之君。

  (3)類比法。

  4、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問:(1)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問題?

  (2)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推理方法?

  (3)這種推理方法有什么好處?

  答:(1)說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連鎖推理。

  (3)它的好處在于能夠增加文章前后的承接關系,使文章新意層出,氣勢充沛。

  5、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問:(1)這段話主要論述了什么問題?

  (2)從孟子提出的幾項措施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政治思想?

  (3)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4)這段文字運用了哪種句式?

  答:(1)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可看出他的民本思想、重視后天教化、重視發展生產的思想等。

  (3)歸納法。

  (4)排比句式。

  6、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問:(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兩句采用了什么表現方法?

  (2)這兩句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3)請找出這段文字中的喻體和被喻體。

  答:(1)對比。

  (2)反映了貧富懸殊、尖銳階級對立的現實。同時也揭露了統治者不顧百姓的死活。

  (3)喻體;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被喻體: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7、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問:(1)在這段文字中河伯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引起河伯心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河伯心態變化說明了什么?

  (4)從這段文字中可以引出一個怎樣的成語?

  答:(1)由沾沾自喜到自識其丑,“望洋興嘆”。

  (2)因為它離開了黃河狹小的天地,看到了大海遼闊的景象,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3)說明人的認識要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4)望洋興嘆。

  8、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

  問:(1)這段話告訴我什么道理?

  (2)什么叫“曲士”?

  (3)這段話運用了哪些修辭?

  答:(1)人的認識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2)生活在窮鄉僻壤里的人物。

  (3)比喻和排比。

  9、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問:(1)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道理?

  (2)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3)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從這段文字來看,莊子的散文在運用比喻的時候有什么顯著的特點?

  答:(1)說明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人的認識和作為市十分有限的。

  (2)類比法和對比法。

  (3)排比句和反詰句。

  (4)連類而及,層次疊出。

  10、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傒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問:(1)找出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2)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3)本段文字所列舉的秦國四大君王用客成功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答:(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2)歸納法和對比法。

  (3)寫秦穆公重在寫他求士稱霸;寫秦孝公重在寫他變法圖強;寫秦惠王重在寫他四面擴張;寫秦昭王生在寫他打擊豪門,加強中央集權。

  11、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民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五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者也。

  問:(1)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并概括每層的大意。

  (2)請找出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3)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4)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兩種修辭方法?

  答:(1)到“此五帝三五之所以無敵也”為第一層,后面是第二層。前面寫納客之利,后面寫逐客之害。前后形成對比。

  (2)前一層的中心名是“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后一句的中心句是“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也”。

  (3)類比法和對比法。

  (4)比喻、排比、對偶。

  12、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伏惟圣明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郞署,本圖官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徽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問:(1)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并歸納每層的大意。

  (2)文中的“圣朝”、“偽朝”分別指哪一個具體朝代?

  (3)作者特意標舉“圣朝以孝治天下”,這是運用了什么說理方法?

  (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1)第一層至“特為尤甚”,打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作為自己不能奉召出仕的最重要的道德依據。第二層至“在所希翼”,表明自己不能奉召出仕,并不是忠于前朝,保全名節,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第三層,敘述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情況,表明自己盡孝祖母的心跡。

  (2)圣朝指晉朝(西晉),“偽朝”指蜀漢。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比喻。

  13、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將薪至于古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與勢力,養其根而埃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鏵,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問:(1)概括這段話的大意。

  (2)這里的“根”和“膏”比喻什么?“實”和“光”又比喻什么?

  (3)這段話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4)除比喻外門這里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答:(1)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能取得成就。

  (2)前者比喻修養,后者比喻為成就。

  (3)類比。

  (4)對偶。

  14、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于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問:(1)“氣”和“言”指的什么?

  (2)作者認為“氣”和“言”之間的關系應當是怎樣的?

  (3)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1)“氣”指的是人類在精神的修養 “言”文章的語言。

  (2)氣盛則言宜。

  (3)類比法。

 15、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問:(1)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2)文中兩個長句論證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這2個長句構成何種關系?最能體現這種關系的語句是什么?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認證方法?

  答:(1)成敗皆自于人。

  (2)前一個長句先贊其興國之壯,后一個長句嘆其亡國之衰。

  (3)對比。壯和衰。

  (4)例證法和對比法。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一二三四视频日本高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