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高升專語文知識點大全 常見錯誤有哪些
2025-07-10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考生在答題時,一定要謹記現代文閱讀和詩歌的答題技巧是“答案在文中找”,在與所問問題相關的段落中就能找出答案。作文要圍繞中心寫,一定要寫完,不留空白。不會寫的,可以到前面的閱讀文段中摘抄句子填補進去。
成考語文常見易錯成語總結
不足為訓:不能當作范例或法則。
差強人意—差:稍微地。原來意思是很能振奮人,現多用來表示比人預想的好一些,還算讓人滿意。容易誤解為“不如人意”。
慘淡經營:煞費心思,著意布置、謀劃和管理某項事業。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形容畏懼、憎恨或鄙視的樣子。
登堂入室:登上廳堂,又進入內室。比喻學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改弦更張:弦的松緊與調的高低不合,應收緊或放松,使聲音和諧。引申為改革變更。
耿耿于懷:對所經歷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卻,牽掛心懷。
起死回生:救活垂危的人。形容醫術高明。
苦心孤詣:用心良苦,造詣極深。用以稱許刻苦鉆研學問、創造業績為他人所不及者。
身臨其境:親自到某個地方,應與“設身處地”相區別。
文不加點:寫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寫成。形容文思敏捷。
首當其沖:首先受到攻擊,首先遭遇災難。
嘆為觀止:贊嘆觀賞的對象精妙之極、完美之至。
兩小無猜:指幼年男女天真無邪,相處融洽。
緊鑼密鼓:多比喻公開活動前的緊張的輿論準備。
明日黃花:指過了重陽賞菊日的菊花,比喻一旦事過境遷,則徒然感慨。
禍起蕭墻:禍亂產生于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麗或景物非常優美。
有條不紊:形容做事、說話有條有理,絲毫不亂。
不刊之論—刊:刪改,修訂。不可刪改或修訂的言論。形容文章或言論的精當,無懈可擊。容易誤用為貶義。
彈冠相慶—《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后來用“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多用作貶義。使用時容易弄錯感情色彩。
重整旗鼓—指失敗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此詞不能用作貶義。
不謀而合—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完全一致。本詞與“不約而同”區別開來,“不約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一致的意思,但“不約而同”只能做狀語不能做謂語。
無可非議—沒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應與“無可厚非”區別。“無可厚非”意思是不可過分指責。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雖然有缺點,但是還是可以原諒的。
莫衷一是:折衷,決斷;是:對。成語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使用時要注意術語不能指一個人。
刮目相看—指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別人。注意本成語一般用來指看待別人取得的進步和成績。
不足為訓—訓:準則。不能當作典范或法則。
好整以暇—形容雖在百忙之中仍然從容不迫。不能誤用作貶義。
仁者見仁—指對同一個問題,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相同。本詞使用也要注意語境。如:“在要不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見仁,以便達成共識。”這句中的成語屬于誤用,在原則性的大問題上當然不能“仁者見仁”,否則就不能“達成共識”。
屢試不爽—爽,差錯。經過多次試驗都沒有差錯。注意不能將詞義理解反了。
曾幾何時—指時間過去沒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誤解為不久的將來。
附庸風雅—附庸:追隨,風雅:文雅,多指才學。為了裝點門面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不能誤作褒義。
含英咀華—咀:咀嚼,英、華: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賞、領會詩文的精華。使用時注意本詞領會的對象。
文言文常見古今異義詞
1. 河內兇(古義:黃河)
2.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義:可以憑借)
3. 棄甲曳兵而走(古義:跑)
4. 或百步而后止 (古義:有的人)
5. 明年秋(古義:第二年)
6. 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義:)
7. 因為長句 (古義:因此創作)
8. 暮去朝來顏色故(古義:容顏)
9. 整頓衣裳起斂容(古義:整理)
10. 老大嫁作商人婦。(古義:年紀大了,老了)
11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制的刀劍)
12. 蟹六跪而二螯(古義:腿)
13蚓無爪牙之利(古義:爪子和牙齒)
14. 凄凄不似向前聲(古義:原來的)
15.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存身)
16.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義:崤山以東)
17才能不及中人(古義:一般人)
18. 鑄以為金人十二(古義:銅)
19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學習的人)
20.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義:用來、、的)
21. 小學而大遺(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22.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義:一般人)
23. 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
24. 無貴無賤(古義:無論)
成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常見錯誤
1、偷換概念
這種命題方式大多表現為原文句子的某些關鍵詞換了,致使題干的句子與原文不一樣。比如:
當泡菜壇裝滿鮮菜,合上壇蓋,一泓清水就把大氣拒于壇外了。
判斷:泡菜壇蓋的特殊功能在于它的一泓清水把壇內與壇外的空氣隔絕了。
考生注意,在這兩句話中,“拒于”一詞已經被換成了“隔絕”。分析兩個詞的區別,“拒于”是里邊拒絕外邊,外邊的東西進不去,但是里邊的東西可以出來。事實上泡菜過程中,里邊的確是有氣體不斷向外排出的。而“隔絕”一詞是雙向的,里邊的氣體出不來,外邊的氣體也進不去,顯然這兩個詞的意思不一樣,故判斷的句子不符合文意。
2、無中生有
這種形式是命題老師故意在原文意思的基礎上畫蛇添足,添加自己理解的意思,而讀者理解的意思只能代表讀者,不能代表作者,也就是說絕對不能強加給原文。比如:
人類大腦的自我構成功能并非只從誕生時刻才開始,在誕生的這一時刻,自我構成功能已經在發育的道路上走過一大截路了。新生兒的那些令人驚奇的行為便是有力的證明。新生兒生命的壽命還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還在母腹中就已開始了。
判斷:實驗清楚地表明。新生兒生命的壽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因此我國現行對人壽命長短計算的方式是錯誤的。
比較后可以發現,原文并沒有說“我國現行對人壽命長短計算的方式是錯誤的”,這一觀點是命題教師塞進去的。科技文閱讀講究的是一絲不茍,不需要聯想暢談,何況每個地區、每個國家計算壽命的方法不盡相同,誰能說誰的計算方式就是錯的?所以判斷中的句子是不符合文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