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3n75l"><cite id="3n75l"><i id="3n75l"></i></cite></listing>
<cite id="3n75l"></cite>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var id="3n75l"><video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video></var><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京開幕,丁肇中等6人獲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
2025-07-13 16:08
北京懷柔
作者:

   7月13日,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丁肇中、朱棣文、戴維·格羅斯、羅伯特·塔揚、森重文、喬治·盧斯蒂格6位科學家榮獲2025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爾茲獎得主、3位諾貝爾獎得主、2位圖靈獎得主領銜出席。多位邵逸夫獎、沃爾夫獎、狄拉克獎等國際大獎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10余位各國數學會主席及代表,近千名來自國內外學術組織、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共同見證這場國際基礎科學界頂級學術會議啟幕。

  大會主席、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回顧了近年來數學、物理、信息科學和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從多個百年數學猜想有望得到解決,到量子計算的飛速躍升,再到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演進,各個學科深度交匯。他認為,一個由理論突破與技術創新共同驅動的時代或將到來。他期待,通過本次大會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學術平臺,進一步推動海內外科學界更深層次的對話與協作。

  開幕式同時頒發前沿科學獎。本屆獎項評選出118篇基礎科學領域的杰出論文,覆蓋數學(75項)、物理(16項)、信息科學和工程(27項)三大領域。獲獎作者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包括菲爾茲獎得主、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得主以及眾多學術新秀。其中,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等13所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論文作者攬獲了17項獎項,涵蓋數學與理論物理、計算數學、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交叉科學與應用等熱點問題,展現了中國學者在基礎理論研究、算法創新和前沿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實力和創新活力。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OpenAI以及Meta旗下人工智能研究團隊FAIR,亦斬獲本屆前沿科學獎。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由丘成桐院士于2023年發起設立,已成功舉辦過兩屆,主題為“聚焦基礎科學,引領人類未來”。在接下來的兩周,包括400余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在內的近千名海內外優秀學者、青年學子,將共聚懷柔科學城,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圍繞數學、物理、信息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展開學術探討和交流。大會將舉辦500余場學術會議,包括大會報告、專題學術會議及衛星會議,多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將領銜主講基礎科學報告、前沿科學獎報告,分享各領域最新突破性成果,推動多學科協同創新。學術報告涉及基礎科學各分支,以及與各學科的交叉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理論前沿方向,包括生成式AI與多模態、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模型創新等。此外,AI驅動的跨學科研究,包括數學、生命科學、物理建模等也令人矚目。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3-07-20 15:40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7-13 15:44
中國教育在線 2025-03-21 09:32
一二三四视频日本高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