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新的理念與模式,還需要克服經費、體制、機制乃至各種資源的約束。過去十多年,國內高校進行了諸多探索。
日前,教育部印發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名單,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共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基礎醫學六個基地入選。這個成立于2009年的特殊學院最初定位就是創新拔尖型人才培養實驗特區,創始院長是時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之所以會有如此安排,是因為即便在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使命的實驗特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也遠非一帆風順。從辦學經費到師資,從辦學場所到體制機制乃至學生的選拔,都困難重重。日前,致遠學院創始院長張杰接受記者采訪時回顧了探索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窗口期比預計的還要短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的發展歷程,其最大作用就是全面支撐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大學在全球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也取得了世界的認可。
執掌上海交大十年,張杰親歷了中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時期。他說,在去年的各大排行榜上,前百位幾乎都有包括上海交大在內的中國高校,但是十多年前,這是不可想象的。
毫無疑問,如果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或者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等高標準來衡量,中國的頂尖大學與世界頂尖大學仍然有巨大差距。但是,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發展窗口期比我們預計的還要短。張杰說,這也是為什么創新人才培養的任務如此緊迫。
張杰回憶,他2006年11月赴任校長時,上海交大就已首次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當時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交大2020” 中有一個議題:2020年時交大的年度經費究竟該達到多少?
當時交大的年度辦學經費還不到30億,這在當時國內高校中已是名列前茅。而2006年排名全球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學,一年辦學經費的均值約為100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很多老師看來是不可想象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張杰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諸多因素,但是絕對離不開資金和資源的支持。”
最終,學校在2020年的發展目標上達成的一個重要共識:抓住國家快速發展的機遇期,與國家同步發展。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經費大約占學校總經費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學校的科研經費增長不能低于國家研發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當時中國研發投入的年增長17%,我們定下了交大科研經費的增長不能低于這個速度,否則就意味著我們在國家科研體系中影響力的降低”。
同樣,中國高等教育界就大學領導層應該在學校發展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也曾有過討論:大學領導層究竟是應該帶領學校快速發展,還是應該像海外一流大學校長那樣“無為而治”?
“在我看來,如果可以有一兩百年發展時間的話,那我們可以‘無為而治’,讓大學自然成長為一流大學。但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對中國大學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現在回頭看,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留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期,比想象的還要短。因此,中國的大學應該根據國家需求的優先級規劃學校發展的方向,并在其中實現學校的發展愿景和成就師生個人的人生夢想。這其實也是中國特色的大學發展道路。”
從科研的角度來說,大學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投入到優先發展的學科方向。在學校推進以人為本的制度激勵治理體系綜合改革的環境中,學校發展的動力機制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每個師生都將自己的夢想與學校和國家的發展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時,學校才能成就輝煌,學校的文化才能變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張杰說,“這也是中國大多數高校的發展路徑。”
不過,他也坦言:“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過后,如果今天的大學再以GDP考核的方式來推進大學發展,顯然不太合適。”
從大學的根本使命——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如何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回答錢學森之問,也是在那個時候同時開始啟動探索的。
培養一流創新型人才是評價一流大學的重要標準
評價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否培養一流的創新型人才。這需要對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進行根本意義的改革。身為物理學家,張杰擅長根據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物理學家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他更傾向于通過實驗,探索根本意義上的改革,成功后再推廣。
2009年恰逢國家推出珠峰計劃,鼓勵高等院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當時北京大學創辦了元培學院,清華大學創辦了清華學堂。按照教育部的規定,申請珠峰計劃的學院本身必須要有一流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而當時的致遠學院連門檻都沒有達到。
為了獲準加入珠峰計劃,張杰連續三次去教育部申請。直到第三次,他立下“軍令狀”:自己擔任院長親自主持致遠學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試點工作,五年后,與全國各高校一起接受評估,如果不能進入前三名就摘牌退出。最終教育部破格批準致遠學院進入珠峰計劃。
所謂根本意義上的改革,必須是育人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為核心,而不是以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為核心。
“我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一流大學必須聚集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老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內外不斷發生碰撞,從而讓學生形成可以受益終身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張杰說,如果要實施人才培養的改革,“就必須在世界范圍內找到足夠多的具有創新思維的老師,參與人才培養,我們要給學生的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
創辦一個新學院,不在于學習美國模式,而在于探索一套適合中國的模式。“我們想在中國的大學里辦一個學院,讓我們的學生接受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培養中國和未來世界所需的創新型領袖人才,這是我們致遠學院創辦的初衷,也是后來知名學者鄂維南、蔡申甌、金石、季向東、鐘偉民、楊英姿、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等大批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老師加入進來的重要原因。”張杰告訴記者。
創新人才培養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要讓學生接受我們自己從來沒有受到過的教育,那如何找到足夠多的極具創新思維的老師?如何吸引他們加入人才培養的探索?引進人才、建學院、招生,經費從哪里來?地方設在哪里?這些都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張杰說,自2007年開始,他就與交大同事一起遍訪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名師,尋覓志同道合的同行。“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的鄂維南教授、在紐約大學執教的蔡申甌教授、在馬里蘭大學執教的季向東教授和威斯康星大學執教的金石教授等與我多次在紐約、在馬里蘭、在交大校園徹夜暢談,一起探討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應該采取的模式與路徑。”后來,這些教授都參加了致遠學院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實驗。
而校友沈南鵬、楊振宇等慷慨解囊設置的獎學金則緩解了致遠學院的試點經費問題。
當時在紐約大學柯朗研究所工作的蔡申甌第一個決定加入致遠學院。張杰回憶起自己與他徹夜長談創新人才培養的愿景“讓我們的學生接受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時,立刻引起了他的強烈共鳴。此后,蔡申甌全身心地投入到致遠學院的人才培養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留給我們很多財富,他對培養學生無私的付出,對科學探索的不懈追求,都已經成為致遠學院口口相傳的經典。在致遠學院和自然科學研究院還有很多年輕的教師,不論是中國的還是外籍的,都受到他很大的影響”。
有了人,還得有辦學場所。交大閔行校區算得上是上海高校最大的校園,但是致遠學院設在哪里?最后,在圖書館的支持下,致遠學院和自然科學研究院設在包玉剛圖書館北側的四樓和五樓,為了與圖書館的人流分開,致遠學院只能使用圖書館北側底層的入口,這個入口非常矮,不得不向地下挖了40厘米,勉強可以算是學院進出的大門。
學院在2009年成立,當年通過全校選拔,同步招收了2008級和2009級的學生。2008級學生來自學校不同的院系,為了解決他們起點不同的問題,鄂維南等人在暑期專門給這批學生“開小灶”補課。
而這一經歷也讓學院有了“意外的收獲”,這些學生是經過一年在不同院系學習后的自主選擇,因此,盡管他們在入學時不是理科學生,但畢業后卻是表現最出色的一批,以至于成為后面學生中口口相傳的“致遠一期神話”。
“另一方面的困難還在于我們當時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與今天相比相距甚遠,甚至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大學很難與國外頂尖大學平等對話,因此要請海外知名的教授來任教非常困難。”張杰回憶起了一個故事。當時他想邀請美國康奈爾大學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來交大致遠學院任教,但是三次給霍普克羅夫特教授發郵件,三次都只得到“No”的回復。
有一次,他在與霍普克羅夫特教授的電郵溝通中“探聽”到霍普克羅夫特要到重慶短暫停留參加一個學術活動。于是他就在霍普克羅夫特到達的當天連夜趕到重慶, “偵查”到他入住的酒店。第二天清晨,張杰就去敲了霍普克羅夫特房間的門。“一打開門,當我告訴他我就是給他發了三封郵件的那個人時,他那驚訝的表情我至今還歷歷在目。”張杰說,霍普克羅夫特當即就答應每年來上海交大致遠學院上課,因為他說“我在你身上看到了70年代美國大學校長們的進取精神”。
后來,霍普克羅夫特教授在交大培養出很多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方面的人才,他放棄版權在交大出版社出版了世界上首個數據科學數學基礎的教材,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這個教材的定價不能超過10美元,以方便中國學生使用。2016年底,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2013年9月26日,致遠學院在教育部“拔尖計劃”階段性總結交流會上的辦學經驗匯報,獲得與會專家 “全優”的高度評價,其后致遠的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一系列國內外的教育大獎。
2014年9月,上海交大副校長徐學敏接任了致遠學院院長,接力致遠筑夢的第二段旅程——“致遠榮譽計劃”,將致遠學院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與經驗輻射到全校。2018年底,在教育部拔尖計劃十周年考評中,致遠學院再次獲得全優的成績。
“其實,我想說的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著最深刻的快速變革,國際形勢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的進步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需要原始創新的推動,中國若想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中心和思想高地,就必須進一步奠定創新人才的成長基礎,把培育更多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高等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但是,即便是從零開始,我們也有希望做好這件事。因為我們有很多愿意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偉大事業付出的學者和同路人。”張杰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