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3n75l"><cite id="3n75l"><i id="3n75l"></i></cite></listing>
<cite id="3n75l"></cite>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var id="3n75l"><video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video></var><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自考問一問

浙江自考00422唐詩研究知識點押題資料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如果想要詳細的押題資料,可以添加【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共同交流探討

《唐詩研究》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機密)

  第1部分:唐詩的繁榮

  知識點一:作品數量多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匯總了當時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詩篇,計二千二百余家,詩48900多首。

  *由于敦煌石窟的發掘及現代學者的努力,現存唐詩總數約

  55000多首。

  *1982年7月,中華書局刊《全唐詩外編》。

  知識點二:古調新聲,各體該備

  古調:三言詩、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樂府、歌行;(無八言詩)

  新聲:律詩(七律、排律)、絕句。

  *今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唐以前為古體詩。

  *唐以后再無新的詩體,王國維說過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因此說“古調新聲,各體該備”。

  1)最早的四言詩出現于《詩經》

  *唐以前三言詩、四言詩多出現在樂府的《郊廟歌辭》、《鼓吹曲辭》中,屬民間詩歌。

  *唐詩中三言詩不多,文人較少涉及,僅李賀的《蘇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詩)。

  *杜甫不作四言詩。李白則創作了較多的四言詩,如《來日大難》、《上崔相百憂章》、《雪讒詩贈友人》等。李白曾說:“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束之以聲調,俳優哉。”

  2)西漢蘇武、李陵是五言詩的始祖。(說法)

  3)七言詩最早出現于樂府。

  4)排律:超過八句的律詩。

  5)唐六言詩多寫山水景色、離別遠行及夫婦之情。

  萋萋芳草春綠,落落長松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王維《田園樂》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李冶,字季蘭(女道士)《八至》

  6)雜言詩較多存于樂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難》、《三、五、七言》等。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李白《三、五、七言》

  *有人認為詞就是從雜言詩變化而來的,如白居易《憶江南》后成為詞牌名。(說法)

  知識點三:風格多樣,流派紛呈

  *綺而不靡的貞觀詩;

  *言近旨遠的梵志體;

  *奠定近體聲律的珠英學士;

  *提倡風骨興寄的四杰、陳子昂;

  *胸襟開闊、氣象豪邁的盛唐山水田園詩;

  *俠氣、豪情、立功、報國的盛唐邊塞詩;

  *李白豪放飄逸;杜甫沉郁頓挫;

  *“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氣骨”的“篋中集”;

  *“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風神”的大歷十才子;

  *盛唐詩風的繼承者劉長卿、韋應物;

  *中唐詩變的先行者皎然、顧況等吳中詩派;

  *元清白俗、郊寒島瘦;

  *次韻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體”;

  *求新求變的韓孟詩派;

  *韓昌黎以文為詩、以鋪敘為詩、以議論為詩;

  *幽艷晚香、唯美、悲劇、偏重近體的晚唐詩;

  *李商隱:“沉博艷麗”;溫庭筠:“藻綺”;杜牧:“清麗”。

  知識點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1)皇帝、大臣、宮女、道士、職業詩人、武將、平民、樂妓、小孩、甚至敵人都在作詩。唐朝皇帝均會作詩,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視詩人,無因人廢詩之行為(如:駱賓王、上官婉兒等)。*唐二十位皇帝,武則天時代詩人聚集最多,典故“奪錦之才(東方虬、宋之問)”。武則天自己也創作了一些思婦詩(閨怨詩),例如:《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看取石榴裙。

  李白的“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長相思二首》之一),與武則天的“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看取石榴裙。”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官婉兒不僅會作詩,且會評詩,“能秤量天下之才”。例宋之問、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詩。沈佺期“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二句,上官婉兒評曰:“詞氣已竭”。明王世貞評曰:“累句中的累句”。宋之問“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二句,上官婉兒評曰:“猶陟健舉”。明王世貞評曰:“佳

  句中的佳句”。(“夜珠”典故:漢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唐代的武將也會作詩,西川節度使高崇文曾作過一首詠雪詩《詠雪》: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號將軍。

  那個(骨孝)兒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紛紛。

  *唐代的小孩兒也非常了得。李商隱贊10歲時的韓偓“雛鳳清于老鳳聲”。

  2)言論自由

  “童子皆吟長恨曲,胡兒都唱琵琶篇。”——唐玄宗悼白居易。

  3)因詩取材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翃就因其《寒食》詩為德宗賞識,擢為駕部郎中、知制誥,官至中書舍人,一下子平步青云。(漢朝寒食節不許生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4)“絕句登上詩壇是唐詩高潮的標志”——北大林教授。

  絕句是當時最普及的詩歌體裁,因為絕句能唱(新樂府不能唱),所以唐人常將絕句稱為“樂府”或“小律詩”。

  *“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即唐三百年之樂府也”。(清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序》)

  知識點五:唐詩繁榮的原因:(社會淵源、思想淵源、文學淵源)

  (一)外因

  1)大一統的社會,政治統一,經濟繁榮,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對開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們的思想活躍。

  *唐代經濟的繁榮和國

  力的強盛,為文學發展提供了合適的物質環境;

  2)唐代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

  *門閥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開始崛起于政壇,士庶于是漸趨合流;

  *唐代確立科舉取士制度,為廣大地主分子進入仕途打開了大門;

  *階級關系的變動使得唐以前封建社會中積累起來的許多矛盾,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緩解;

  *唐代文學以寒士為主體,是唐詩繁榮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匯合、中外交流。

  *儒、釋、道三教并重,任俠之風熾盛,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會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學雄渾悲壯,南方文學秀麗陰柔,入唐以后,將南北風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溝通了異域的藝術風貌;

  *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一種流動、變易的趨勢,給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機的感受。這樣的時代氛圍,必然有助于打開人的眼界,充實人的生活體驗,激蕩起感情和想象活動的波濤,從而為藝術文化的創造開拓豐富的源泉。

  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會作詩,且常和群臣唱和;

  *經常舉辦的賽詩活動,促進了詩歌技巧的講求;

  *唐皇對詩人重視且寬容,文境松弛,無因人廢詩之行為;

  *“詩賦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僅親自閱卷,而且微行訪賢,收受行卷。

  (二)內因

  5)文學本身發展的結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學遺產是相當豐厚的。從《詩經》到齊梁,詩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備,藝術上日趨成熟。特別是齊梁時期,詩歌的詞匯日漸豐富,音節日漸和諧,詩人開始注意平仄的協調、對偶的工整。齊梁的新體詩開始具備了律詩的雛形。

  *詩歌發展至唐代,已經具備了繁榮的條件。唐代詩人學習并發展了齊梁詩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內容。

  *唐代詩人對傳統文學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借用杜甫詩中的兩句話來概括,“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行卷”:

  1)唐代科舉制度下形成的一種社會風尚。

  2)由于唐代科舉考試之試卷不糊名,主考官除了審閱考生在考場上的答卷,還可視其平昔詩文和

  聲名來決定錄取與否。“行卷”正是考生們向主考官乃至天下人展示自己文才,并籍此博得聲名的一種重要手段。

  3)“行卷”是唐代科舉考試與唐詩繁榮之間的一個關鍵點。

  前人對唐詩的繁榮有那些說法?

  *唐代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為文學發展提供了合適的物質環境;

  *政治上的相對開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們的思想活躍;

  *“詩賦取士”制度的推行和統治者的提倡,促進了詩歌技巧的講求;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溝通了異域的藝術風貌;

  “詩賦取士”的爭論?

  1)首先把唐詩繁榮的原因歸之于“詩賦取士”科舉制度的是南宋的嚴羽;

  2)反對科舉興詩說的理由有二:一是詩之盛衰取決于人之才學,不取決于科舉選拔制度;二是唐人省題詩多不工。

  3)“以詩取士”制度促使唐詩興盛者,“功夫在場外”:

  *“以詩取士”制度的產生與帝王對詩歌的倡揚有關。帝王不僅親自閱卷,而且微行訪賢,收受行卷。

  *唐科舉考試與唐詩繁榮之間的一個關鍵點——“行卷”。

  *正緣此,終唐一代,舉國士子以攻詩為業,書肆商人以售詩為事,娼樓歌妓以唱詩為榮,市井小民以傳詩為樂。從這個角度說“以詩取士”制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不亦可乎?

  唐人對傳統文學的態度?

  唐代詩人對傳統文學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借用杜甫詩中的兩句話來概括,“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第二部分唐詩的分期

  唐王朝290年,20位皇帝,期間經歷了三次大的變故(武則天篡權、安史之亂、黃巢起義)。文學亦隨之而變化。文學的發展與政治是緊密相關的,政治的興衰影響著文學的發展。

  知識點六:四唐分期說的形成過程

  (1)嚴羽的“以時為體”說——五期論

  *最早給唐詩分期的是南宋嚴羽,他在《滄浪詩話詩體》中“以時而論”,把唐詩分為五體:唐初體、盛唐體、大歷體、元和體、晚唐體。*根據:嚴羽認為不同歷史階段的詩歌有不同的言語、氣象,亦即風格,雖不無例外,但大致可以加以區分。

  *目的:反映了嚴羽推崇盛唐、標榜盛唐,處處以盛唐詩歌為法的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嚴羽分期中沒有

  “中唐”概念,而早在《滄浪詩話》問世前一百多年,楊時就提到過“中唐”,而且提出了“元和之詩極盛”的觀點。

  (2)楊士弘的“音律正變”說——三期論

  *元代楊士弘的《唐音》則是根據“音律之正變”,把唐詩分為三段:唐初、盛唐詩,/中唐詩,/晚唐詩。

  *“正(音)”即“盛、興”,“變(音)”即“衰、亡”。

  (3)高棅的“聲律、興象、文詞、理致

  ”說——四期論

  *最后完成“四唐分期說”,并使之成為一個完整體系的,是明代的高棅。

  *高棅在《唐詩品匯》中,以“聲律、興象、文詞、理致

  ”為依據,結合各個時期詩歌的風格特征和流變情況,對唐詩作了詳、略兩種分期。

  *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詳分:

  ①貞觀、永徽之時,此初唐之始制也。

  ②神龍以還,洎(ji)開元初,此初唐之漸盛也。

  ③開元、天寶間,此盛唐之盛者也。

  ④大歷、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

  ⑤元和之際,此晚唐之變也。

  ⑥開成以后,此晚唐變態之極,而遺風馀韻猶有存者焉。

  *由于《唐詩品匯》是分體編次,高棅在對各體的論述品評過程中,又分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馀響”、“旁流”等九個品目,以充實四唐分期說。

  *高棅的分期,鮮明地體現出“伸正絀(chu)變”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僅表現在對李白、杜甫的苦心安排上,更表現在元和詩壇的歸屬問題上。

  “四唐分期說”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伸正絀變、標榜盛唐、推崇李杜的觀點,開了明七子以盛唐為宗、李杜為主的先河。

  《唐詩品匯》——(名詞解釋)

  1)明代高棅編撰的一部唐詩總集。(1分)

  2)書中提出“四唐”說。(1分)

  3)分體編排,每體分九等。(2分)

  知識點七:后人對四唐分期說的意見

  (1)明、清詩論家對四唐分期說的攻擊這些學者抓住“四唐分期說”論人論世,無法統一的矛盾,來反對唐詩分期,特別是藉分期標榜盛唐,貶低中晚唐的做法。

  *“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時代聲調,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則?逗者,變之漸也,非逗,故無由變。”(明*王世懋)

  *“文章關于世運,而有盛必有衰,乃風氣使然,非人力所能勉強也。”(明*葉羲昂)

  *“初、盛、中、晚自有詩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錢、劉,下迨元、白、盧、鄭,各自有詩也,不必李、杜也。”(明*袁宏道)

  *“世之論唐詩者,必曰初盛中晚,老師豎儒,遞相傳述。揆厥所由,蓋創于宋季之嚴儀,而成于國初之高棅,承偽踵謬,三百年于此矣。”(清*錢謙益)*“夫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豈可以此定詩人之高下哉!”(清*黃周星)

  (2)近、現代學者對四唐分期說的修正現當代學者一般并不反對給唐詩分期。不過,現當代學者對唐詩的分期只是取其形式,而不取其藉分期標榜盛唐、貶低中晚唐的立場。

  *“我們分唐詩為四個時期,便是指明唐詩起、盛、變、衰的脈絡,只為敘述的清楚計,并不含有何等褒貶深意的。”(胡云翼《唐詩研究》)

  *“所謂‘盛唐’,應當首先理解為唐代政治經濟的全盛時期。所謂‘中唐’,也應當理解為唐代史的中期。唐詩的時期是依歷史時期來區分的,但‘盛唐詩’并不表示唐詩的全盛時期,

  ‘中唐詩’也不是盛唐詩的衰落現象。甚至,我還以為,唐詩的全盛時期反而應當屬于中唐。”(施蟄存《唐詩百話》)

  第三部分唐詩的流變(初盛中晚)

  知識點八:唐詩的準備階段(唐音始制618—712近百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一)綺而不靡的貞觀詩——唐五古詩之始

  (a)從宋人《新唐書》,到聞一多的《唐詩雜論》,后人多把以唐太宗為代表的貞觀詩看作是六朝綺麗詩風的馀波。

  *除眾口一詞指初唐詩為六朝遺風外,具體的罪名也從

  “纖巧”而逐步升格為“浮靡”、“頹靡”,以至“宮廷”,其結果是出現了聞一多《唐詩雜論》中的那個聞名論斷:“宮體詩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后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聞一多先生一錘定音,從此,唐太宗及其領導下的貞觀詩人們就被戴上了“宮體詩”、“宮廷詩”、“艷情詩”作者的帽子而載入各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

  (b)然而,綺麗非“浮靡”,更不等于“頹靡”或“宮體”。應該說明過去很長時間內把這一段詩歌叫作“宮體余風”是不確切的。

  *貞觀詩壇確有綺麗的一面,但綺麗非“浮靡”,更不等于“頹靡”或“宮體”。*《全唐書》收錄的69首唐太宗作品中沒有一首是宮體詩。相反,他那些自詡功業、言志抒懷之作,更是辭氣壯偉,詩語與功業相副,受到歷代詩論家的稱賞。例如:“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對此欣登歲,披襟弄五弦。”

  *傳說唐太宗試作宮體,讓虞世南唱和,受到虞世南的勸阻,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

  *縱觀虞世南現存詩作,邊塞詩所占百分比明顯高于宮廷詩,我們即使稱他為唐代第1位邊塞詩人亦不為過。他的《出塞》中的“雪暗”幾句甚至還令人想起岑參的《白雪歌》。

  *總而言之,還以明人徐獻忠《唐詩品》中“貞觀之初,浮靡雖去,而綺麗猶揚”數語,持論平,著眼正,最為切而宜。

  (二)言近旨遠的梵志體——通俗詩之源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才高位下”,為人放誕縱酒,詩多以酒為題材,似陶淵明。王績是唐代五言律詩的開山祖,也是唐山水田園詩之祖。作品《野望》是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詩,最早的山水田園詩。

  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是唐代最早的通俗詩。王因此可以稱得上是初唐通俗詩派之祖。其他還有:王梵志、寒山、拾得。

  通俗詩特點:

  內容:勸世諷時、注重教化;

  語言:通俗平淺、富有理趣;

  詩風:言近旨遠、詞樸理到。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句破題。“東皋”:作者號。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對仗,寫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對仗,寫人。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采薇”:典故。

  王績《野望》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王績《過酒家*五首之二》

  浮生知幾日,無狀逐空名。不如多釀酒,時向竹林傾。

  王績《獨酌》

  唐代早期最有代表性的通俗詩人——王梵志

  王梵志,詩僧,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其詩語言淺近,風趣幽默,主要流傳于民間。集已佚,《全唐詩》未收錄其詩,近代在敦煌考古發現殘卷存其部分詩篇。(約300多篇)。王梵志與王績時代相近,同為唐通俗詩之源。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與世無爭、息事寧人。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

  養兒從少打,莫道憐不笞。長大欺父母,后悔定無疑。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梵志體”——(2004年名詞解釋)

  從王績到王梵志,唐詩開辟了一條通俗化的新路。通俗詩派的詩歌以其勸世諷時、注重教化的內容特色,通俗平淺、富有理趣的語言特色為世人所注目。他們言近而旨遠、“詞樸而理到”的詩風,對后世通俗詩歌,甚至文人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因此,這一派詩人的創作風格被稱為“梵志體”。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一二三四视频日本高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