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7 區域分析與規劃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0884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05037 區域分析與規劃 江蘇教育學院編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一)課程性質和特點《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地理教育專業(師范類本科段)的一門專業課程,根據全球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當前區域規劃的新特點和新要求,系統介紹區域概念、區域發展、區域研究、區域分析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重點對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經濟社會背景、技術支持條件、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以及區域優勢與分工和區域產業結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方法闡述;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區域規劃的概念、類型、主要理論、探討區域發展戰略,并就區域規劃中的產業發展與布局、土地利用與區域管制、區域基礎設施、城鎮體系以及生態環境等規劃進行簡單介紹。(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區域分析與區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經濟社會背景、技術支持條件、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區域優勢與分工、區域產業結構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掌握區域規劃的概念、類型、主要理論,以及區域規劃中區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與布局、土地利用、城鎮體系以及生態環境等規劃的基本思路。(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區域分析與規劃》是地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它以區域地理為基礎,著重研究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其前修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等各門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具有探討、研究特色的課程。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第一章緒論(一)課程內容本章簡要介紹區域的概念和區域劃分,區域發展、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及其關系,區域分析的概念與主要內容。(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要求了解區域、區域發展、區域分析的概念,以及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區域、區域發展、區域分析的概念,以及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2.重點掌握:區域發展的新趨勢,區域研究的新動向。3.理解:區域發展、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的關系。第二章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分析(一)課程內容本章系統介紹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基本概念,從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分析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區域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理論。(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分析的思路、評價分析方法及其相關理論(包括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自然環境與區域發展、區域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自然資源(含可再生、可更新、不可再生)、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補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2.掌握:自然資源的特征、評價原則、區域自然資源的利用分配;自然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3.掌握:區域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理論。4.重點掌握: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自然資源承載力的內涵、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思想、觀點、主線。5.理解:自然資源的評價方法,生態環境補償的對象、主體、補償的標準和方式。第三章區域發展的經濟社會背景分析(一)課程內容本章系統介紹區域經濟與文化背景分析、區域人口與勞動力分析的理論與方法。(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掌握區域經濟與文化背景分析、區域人口與勞動力分析的理論與方法。(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區域經濟特色形成的原因,區域經濟特色的表現形式。2、掌握:適度人口、人口承載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載力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3.掌握并會分析區域人口自然增長類型。4.掌握:教育成本與收益的內涵。5.掌握:區域市場化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6.掌握: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第四章區域發展的技術支持分析(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發展的技術支持條件,技術進步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技術進步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發展的技術支持條件。(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技術進步的概念和含義,技術進步對區域發展的影響。2.理解:區域發展的技術支持條件。第五章區域發展的整體評價(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區域競爭力評價,區域發展階段的相關理論以及整體評價方法。(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區域發展水平的單一指標和綜合指標;競爭力、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的概念及其評價方法;區域發展階段的相關理論。(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理解:GDP、綠色GDP、人均GDP、以及UNRISD、PQLI、HDI、MID指標體系。2.理解:用GDP評價區域發展的優缺點,用綠色GDP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施的難點。3.掌握:HDI的計算方法和分析方法。4.掌握:競爭力的概念與層次。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城市競爭力的概念。研究區域競爭力的意義。5.掌握:結合實例分析提升區域競爭力、評價某一區域競爭力。6.掌握: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錢納里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第六章區域優勢與區域分工(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優勢、區域分工與區域聯系、區域投資環境評價。(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區域優勢的概念及其特性、類型、確定方法;區域分工與區域聯系的理論、特點、模式及其應用;區域投資環境評價。(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區域優勢的概念及其特性、類型、確定方法。2.掌握:區域分工的理論、特點、模式及其應用;區域分工的理論;區域專業化生產的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3.了解:區域聯系分析的內容和方法。4.掌握;區域投資環境的概念,投資軟環境的改善。第七章區域產業結構與主導產業分析(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產業結構分析,區域主導產業的確定與產業結構優化。(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產業劃分、產業結構分析的內容和方法;掌握區域主導產業的概念、判斷標準、選擇基準、以及主導產業的帶動影響分析;產業結構優化。(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了解:常見的產業分類2.掌握: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合理的產業結構的特點(評價)3.了解:區域產業結構演化規律的理論。4.掌握:區域產業結構編號的原因分析。5.掌握:主導產業的概念、特點。及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意義;主導產業的判斷標準、選擇基準;主導產業的帶動影響分析。6.掌握: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原則、和方法。第八章區域規劃及其發展(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規劃的概念及內容,區域規劃的類型、程序。(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區域規劃的概念及內容,區域規劃的類型、程序。(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區域規劃的概念、特點和內容。2.了解:區域規劃的類型、程序。第九章區域發展戰略(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發展戰略、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發展戰略決策,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認識區域發展戰略的發展方向、戰略目標、戰略決策的的概念和思路,理解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區域發展戰略的概念、核心、要著重解決的關鍵問題2.掌握:制定戰略重點應考慮的方面;確定區域優勢和劣勢的方法;區域優勢的種類;土地人口承載力的概念;創新活動的要素;創新與擴散的生命周期理論;燕行形態學說;區域戰略構想及其提出的思路方法;區域總體環境的分析評價。3.了解:區域發展戰略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第十章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漸進擴散理論、圈層結構理論。(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主要理論,包括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漸進擴散理論、圈層結構理論等。(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漸進擴散理論、圈層結構理論的概念。2.掌握: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經濟發展的正、負影響;集化與擴散作用的產生;對增長極理論的評價。3.了解:經濟增長的空間動態過程,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4.了解:重點開發軸和重點發展點的選擇,點-軸開發模式對區域發展的意義。5.掌握:圈層結構理論在城市和區域規劃中的應用價值。第十一章區域土地利用與區域管制(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關于區域土地利用、與區域管制的基本知識。(二)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土地利用、土地的需求與供給、土地類型及利用分區、土地資源保護,區域管制等內容。(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理解:土地供需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土地供需矛盾以及解決該矛盾的基本原則、管制、土地利用分區。2.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集約度3.掌握:土地資源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的倡議指標,土地資源保護的必要性。4.掌握:在區域規劃中對土地利用分區的意義。5.了解:區域空間管制規劃的基本要求和原則。第十二章區域產業規劃布局(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規劃布局。(二)學習要求了解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的基本概念、特點、布局形式、布局發展趨勢。(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掌握:農業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物流與物流系統、物流園區、休閑產業2.領會:農業區域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評價。3.掌握:農業產業化的內涵、作用和現實意義,區域農業產業化的條件、基本組織形式4.理解:鋼鐵工業布局條件;比較水火電的布局要求;加工制造業的生產特點和布局要求;影響加工制造業布局的因素;加工制造業發展布局趨勢;5.掌握:高新技術產業的條件、生產特點、布局形式、區位選擇;高新技術園區的布局特點。6.掌握:商業與服務也的基本特點;現代商業營銷形式與市場建設規劃;現代服務業特征、布局因素、規劃布局趨勢;物流中心的主導功能、選址;休閑產業特征;文化產業――“朝陽產業”;休閑產業的發展方向。第十三章區域基礎設施規劃(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基礎設施的性質和作用,(二)學習要求了解區域性基礎設施系統的概念;掌握區域交通運輸結構的選擇,基礎設施而作用,比較基礎設施建設的三種模式。(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區域性基礎設施系統、區域交通運輸結構的選擇。2.理解:基礎設施而作用。3.掌握:比較基礎設施建設的三種模式。第十四章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城鎮發展的區域條件、城鎮體系與城鎮體系規劃、城市化發展戰略。(二)學習要求了解影響城鎮發展的區域條件;掌握城鎮體系的概念、含義、基本特征、體系演化的基本規律;城鎮化的內涵及其基本動力;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發展階段,及其規劃的總體構思。(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影響城鎮發展的區域條件2.掌握:城鎮體系的概念、含義、基本特征,體系演化的基本規律,理論。3.掌握:城鎮化的內涵及其發展目標。4.掌握: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發展階段,及其規劃的總體構思。第十五章區域生態環境規劃(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區域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功能區的概念及其規劃。(二)學習要求了解區域生態環境的基本特征;劃分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基本原則;掌握:區域生態環境、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生態環境功能區的概念(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理解:區域生態環境的基本特征;劃分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基本原則。2.掌握:區域生態環境、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生態環境功能區的概念三、有關自學教材說明本課程使用教材為:《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崔功豪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附錄題型舉例一、單項選擇題如:衡量一個國家在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生活標準三個人類發展基礎方面的發展水平指標是A. HDIB. UNRISDC. PQLID. WEF二、填空題如:利用天然水資源的水能建設水力發電站,兩個最基本的要求是和。三、名詞解釋如:人口容量四、簡答題如:簡述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五、論述題如:試述區域市場化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六、案例分析題利用提供的資料、圖表(如教材p.382圖12-6),運用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或給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