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68 教育倫理學(高綱1746)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1746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29768教育倫理學南京師范大學編(2018年)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I、課程的性質與設置目的《教育倫理學》課程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設置該專業課程的自學和考試,是為了培養和檢驗自學考試者對當代教育倫理學基礎理論的掌握,以及將教育倫理學應用于教學實踐與提升教育倫理素養的能力。教育倫理學,是以研究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內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倫理關系,從道德的視角對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分析和行為導向的新興學科。是教育科學與倫理科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設置本課程的具體目標要求是:了解教育的倫理基礎;了解教育倫理的核心范疇;了解教育目的的德性、教育管理中的倫理、教學道德、教育中的人際倫理以及家庭教育倫理;了解教育倫理評價以及提升教育修養的能力。1、通過對概論部分的學習,了解教育倫理學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狀況。2、通過對教育的倫理基礎和教育倫理核心范疇部分的學習,了解教育勞動的德性和教育的倫理精神。掌握教育的人道、教育的公正以及教育的理性等基礎理論。3、通過對教育管理倫理、教學道德、教育中的人際倫理以及家庭教育倫理的學習,了解教育管理體制、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執行的德性;了解教學道德的內涵與向度;了解師生倫理和同事倫理規范的合理性根據以及家校倫理的調適要求。4、通過對教育倫理評價以及教育道德修養的學習,了解教育倫理評價的內涵、原則、標準與依據;了解教育道德修養的意義、目標、內容以及途徑和方法。增強踐行教育倫理原則的自覺性,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培養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優良的倫理素養、高尚的職業品行的人民教師。Ⅱ、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第一章 概論[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教育倫理學的形成與發展、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與類型以及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趨勢等內容,在宏觀上對教育倫理學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育倫理學的形成與發展一、美國、日本、前蘇聯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二、我國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三、教育倫理學形成的原因第二節 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一、關于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的幾種觀點二、本書對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觀點第三節 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與類型一、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領域二、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類型第四節 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趨勢一、關注教育倫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二、關注教育倫理學基本原理的完整結構三、關注現實教育中的倫理矛盾做出富有道德價值的評價和引導四、進一步探索中外教育倫理的發展根基和歷史的邏輯聯系[考核知識點]1、教育倫理學形成的原因2、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3、現實教育中的倫理矛盾[考核要求]一、概述1、識記:教育倫理學的的概念。2、領會:教育倫理學和教育學、倫理學之間的關系。3、應用:分析教育倫理學形成的原因。二、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1、識記:關于教育倫理學研究的三種倫理關系的要點。2、領會:教育倫理學研究的三種倫理關系的相互聯系。3、應用:結合教育實踐,選擇關注一種倫理關系的研究。三、教育倫理學的研究類型1、識記:簡述研究類型。2、領會:四種研究類型的內涵。四、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趨勢1、領會:教育倫理學研究中涉及哪些重要問題。2、應用:分析現實教育中的倫理矛盾。第二章 教育的倫理基礎[學習的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教育倫理研究何以可能與必要的問題。從教育起源于人類“成人”的需要,掌握教育的倫理內涵與教育存在的價值合理性。了解教育勞動在勞動對象、勞動形式、勞動工具、勞動時空、勞動產品等諸方面不同與其他社會勞動的特殊性,認識教育是一項具有豐富道德內涵的社會實踐活動并把握其教育倫理精神的內涵。[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育起源的德性一、“教育”的詞源學分析二、教育起源于人類“成人”的需要第二節 教育勞動的德性一、教育勞動的對象與教育道德二、教育勞動的形式與教育道德三、教育勞動的工具與教育道德四、教育勞動的時空與教育道德五、教育勞動的產品與教育道德第三節 教育的倫理精神一、自由精神二、民主精神三、科學精神四、人文精神[考核知識點]1、教育勞動的對象與教育道德2、教育勞動的形式與教育道德3、教育勞動的工具與教育道德4、教育勞動的時空與教育道德5、教育勞動的產品與教育道德6、自由精神7、民主精神8、科學精神9、人文精神[考核要求]一、教育起源的德性領會:教育起源于人類“成人”的需要二、教育勞動的德性1、識記:教育勞動的概念;教育勞動對象、形式、工具、時空、與產品的概念。2、領會:教育勞動對象、形式、工具、時空、產品的特點與教育道德的關系三、教育的倫理精神1、識記: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概念。2、領會: 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體現。第三章 教育倫理的核心范疇[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教育倫理的三個核心范疇人道、公正、理性的概念、含義、歷史演變過程,各自在教育中的主要體現,以及當前中國教育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嘗試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育的人道一、人道的含義二、人道的表現方式三、教育的人道第二節 教育的公正一、概念簡析二、教育中的公正第三節教育的理性一、理性的含義二、教育中的理性[考核知識點]1、教育的人道2、教育中的公正3、教育中的理性[考核要求]一、教育的人道1、識記:人道的概念。2、領會:人道在教育中的體現。二、教育的公正1、識記:公正概念。2、領會:公正在教育中的體現。三、教育的理性1、識記:理性的含義。2、領會:理性在教育中的體現。第四章 教育目的的德性[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我國建國以來教育目的的演變,并以理性和人道理論為基礎,對我國現行的教育目的的德性進行分析。[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育目的的演變一、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教育方針三、兩個“必須”的教育方針四、現行教育方針第二節 教育目的中的理性一、教育目的的話語權與教育理性二、教育目的的指導思想與教育理性第三節 教育目的中的人道第四節 教育目的的發展傾向一、厘清教育目的的話語權二、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考核知識點]1、教育目的的話語權與教育理性。2、教育目的的指導思想與教育理性。3、教育目的中的人道。4、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5、教育目的德性的主要體現。[考核要求]一、教育目的中的理性1、識記:教育目的的含義。2、領會:教育目的的話語權與指導思想中的教育理性。二、教育目的中的人道應用:使用人道理論分析現行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發展傾向領會:完善教育目的的話語權以及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第五章 教育管理倫理[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當下中國在教育管理體制、教育投資體制與教育政策這三個教育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以及相應的改善策略。掌握對教育管理進行倫理的評價的方法,運用評價理論結合實際分析我國現行的教育管理的倫理品質。[學習內容]第一節 管理體制的德性一、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演變二、教育管理體制的核心倫理問題:權利與義務的平衡三、地方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與全國統一人才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四、對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第二節 教育投資體制的德性一、我國現行教育投資體制二、現行投資體制導致的倫理問題第三節 教育政策的德性一、教育政策的理性分析二、教育政策的公正三、政策改進建議[考核知識點]1、管理體制的德性。2、教育管理體制的核心倫理問題:權利與義務的平衡。3、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4、教育政策的公正。5、政策改進建議。[考核要求]一、管理體制的德性l、識記:管理體制的內涵。2、領會:教育管理體制的核心倫理問題:權利與義務的平衡。3、應用:結合實際對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二、教育政策的德性1、識記:教育政策的內涵。2、領會:對教育政策公正的分析及改進。第六章 學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學習內容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認識當前我國學校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倫理問題,理解并掌握學校管理的倫理基礎與倫理的管理功能以及學校管理倫理化的實現途徑。[學習內容]第一節 管理與道德及其對師生發展的意義一、管理與道德二、人本管理對師生發展的意義第二節 當前我國學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問題一、學校行政管理范式過分理性化和物化二、學校民主管理機制缺失三、學校行政管理者的道德失范現象第三節 學校行政管理倫理化的實現途徑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二、建立民主參與式的管理體制三、校長倫理建設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考核知識點]1、管理與道德。2、人本管理對師生發展的意義。3、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4、民主參與式的管理體制。[考核要求]一、管理與道德及其對師生發展的意義領會:為什么說學校行政管理和倫理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二、當前我國學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問題應用:結合教材內容反思學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問題。三、學校行政管理倫理化的實現途徑1、識記: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民主參與式的管理體制。2、領會: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及其對師生發展的意義。3、應用:能夠從實踐中找出支持本節理論的實例。第七章 教學的道德[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什么是教學道德。掌握教學道德包括外生道德和內生道德兩個向度的內涵。反思當代教學制度和教學過程存在的道德困境,如何在“生態式管理”觀念下進行教學制度改革以及讓教學回歸“現實生活”,從而提升教學制度和教學過程的道德水平。[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學道德的內涵一、教學道德的概念二、教學道德的內涵第二節 教學道德的向度一、教學道德的兩個向度:外生道德與內生道德二、教學的外生道德:人道、平等、自由三、教學的內生道德:發展、合作、自主第三節 教學道德的現實反思一、教學過程的道德困境與期待二、教學管理制度的道德困境及改造[考核知識點]1、教學道德的內涵。2、教學的外生道德:人道、平等、自由3、教學的內生道德:發展、合作、自主[考核要求]一、教學道德的內涵1、識記:什么是教學道德。2、領會:分析其教學道德的內涵。二、教學道德的向度1、識記:教學外生道德的概念、教學內生道德的概念。2、領會:教學外生道德:人道、平等、自由的內涵。教學內生道德:發展、合作、自主的內涵。三、教學道德的現實反思應用:分析工業化管理和生態式管理的不同, 評價教學管理制度中的倫理建設.第八章 教育中的人際倫理[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如何分析教育中師生關系、同事關系的特點及其倫理調適的規范及其根據。[學習內容]第一節 師生倫理一、教師與學生關系的一般分析二、教師處理與學生關系時行為之應然第二節 同事倫理一、教師集體人際矛盾產生的原因二、教師處理與同事關系時道德之應然[考核知識點]1、師生關系的特點及矛盾沖突的原因。2、處理與學生關系的道德規范。3、信守尊重同事的道德規范。4、處理好工作中的競爭和協作的關系。[考核要求]一、師生倫理1、識記:師生關系的特點。2、領會:教師處理與學生關系時的道德要求。二、同事倫理1、領會:教師集體人際矛盾產生的原因。2、應用:教師處理與同事關系時的道德要求。第九章 家庭教育倫理[學習內容和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把握目前家庭教育以及家校關系的現狀;掌握教師在處理與學生家長關系時應遵循的道德要求。[學習內容]第一節 家庭教育的倫理分析一、家庭教育的意義二、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三、家庭教育之應然第二節 家校關系的倫理調適一、教師與學生家長關系的一般分析二、教師在處理與學生家長關系時應遵循的道德要求[考核知識點]1、家庭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發展的獨特意義。2、分析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3、實施家庭教育的科學路徑。4、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關系的特點。5、教師在處理與學生家長關系時應遵循的道德要求。[考核要求]一、家庭教育的倫理分析1、識記:家庭教育的概念。2、領會:家庭教育的意義。實施家庭教育的科學路徑。3、應用: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二、家校關系的倫理調適1、領會:教師在處理與學生家長關系時應遵循的道德要求。2、應用:分析教師與學生家長產生矛盾沖突的原因。第十章 教育倫理評價[學習內容和要求]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教育倫理評價與倫理評價、教育評價的不同之處;怎樣有效地開展實質性的教育倫理評價;其促進、保障教育目標實現的意義。[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育倫理評價的界定一、教育倫理評價的哲學方位二、道德評價、教育評價與教育倫理評價第二節 教育倫理評價的內涵一、教育倫理評價的主體和客體二、教育倫理評價的類型第三節 教育倫理評價的原則一、責任原則二、目的性原則三、主體性原則四、發展性原則第四節 教育倫理評價的標準一、教育倫理評價的一般標準二、“至善”教育倫理評價的最高標準三、教育倫理評價的具體標準第五節 教育倫理評價的依據一、關于教育倫理評價依據的爭議二、動機、實踐態度、行為手段、效果統一論[考核知識點]1、教育倫理評價的內涵。2、教育倫理評價的原則。3、教育倫理評價的具體標準。4、正確理解教育倫理評價依據中的“動機與效果之爭”,“目的與手段之爭”。5、正確應用動機、實踐態度、行為手段、效果統一論。[考核要求]一、教育倫理評價的界定1、識記:教育倫理評價的概念。2、領會:道德評價、教育評價與教育倫理評價的區分。二、教育倫理評價的內涵領會:教育倫理評價的主體和客體、教育倫理評價的類型。三、教育倫理評價的原則領會:責任原則、目的性原則、主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的內容。四、教育倫理評價的標準1、識記:教育倫理評價標準的概念。2、領會:教育倫理評價的具體標準的內容。五、教育倫理評價的依據1、領會:理解教育倫理評價依據中的“動機與效果之爭”,“目的與手段之爭”。2、應用:在教育評價中嘗試應用動機、實踐態度、行為手段、效果統一論。第十一章 教育道德修養[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明確教育道德修養的意義,設定教育道德修養的目標,完善教育道德修養的內容,探索教育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學習內容]第一節 教育道德修養的含義和意義一、教育道德修養的含義二、教育道德修養的意義第二節教育道德修養的目標一、教育道德修養的目標向度:教育者美德與善行二、教育道德修養目標的形式合理性第三節 教育道德修養的內容一、教師道德修養的內容二、教育行政人員的道德修養第四節 教育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一、強化教育者意識二、注意學習科學理論三、積極投身教育實踐四、努力達到“慎獨”境界[考核知識點]教育道德修養的意義。教育道德修養目標形式合理性的具體要件。教育道德修養的內容。教育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考核要求]一、教育道德修養的含義和意義1、識記:教育道德修養的概念2、領會:教育道德修養的意義二、教育道德修養的目標領會:教育道德修養目標的形式合理性要件。三、教育道德修養的內容1、領會:教師道德修養的內容2、應用:教育行政人員的道德修養四、教育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1、識記:慎獨概念2、應用:教育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使用教材:《教育倫理學》,錢煥琦主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