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3]社會工作實務自學考試大綱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二OO三年六月

自學用書:《社會工作實務》,庫少雄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版。參考用書:《社會工作概論》,王思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一部分 課程性質和學習的目的“社會工作實務”課程的性質“社會工作實務”是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以受助人的需要為中心,以社會學、心理學、行政學等學科的理論為基礎,具體介紹了在介入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系列的技能與方法。社會工作實務是從事社會福利工作與管理的專業人才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社會工作人員只有運用專業化、科學化的方法來開展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實現社會福利資源的最大化,從而為案主提供更好更優的服務。“社會工作實務”課程的學習目的了解社會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識,樹立利他主義的價值觀,重點掌握在助人過程中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在開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與技巧。第二部分 考核內容與考核目標第一章 導論一、自學要求1.了解:社會工作的理論及方法發展的歷史,什么是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社會工作實務按其工作對象可劃分為微觀社會工作、中觀社會工作和宏觀社會工作三個不同的層次。2.理解:指導社會工作實務的一些理論如系統論、人類行為的醫學模式、人類行為的生態學模式、行為動力學評價模式。3.掌握:系統論的主要概念如整體性、關系和自動平衡,醫學模式、生態學模式、行為動力學評價模式的具體內容,什么是總體社會工作實務,社會工作實務的目標是什么,為了達到目標,社會工作者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具備哪些基本知識、技能和價值,在整個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促成案主變化過程的程序是怎樣的,同時還要意識到為案主提供咨詢也是總體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形式。二、考核知識點1、什么是總體社會工作。2、促成變化的過程。3、系統論的觀點(整體性、關系和自動平衡的概念)。4、人類行為醫學模式。5、人類行為的的生態學模式。6、行為動力學評價模式。7、社會工作實務的目標。8、社會工作實務所必須的基本知識、技能和價值。9、社會工作者對介入策略的選擇。三、考核重點第一節社會工作的歷史識記:(1)慈善組織協會產生的背景、過程和目的。(2)睦鄰運動產生的背景、過程和目的。(3)社會工作方法的發展過程。第二節什么是社會工作1.識記:(1)社會工作的涵義。(2)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的關系。(3)社會工作職業。2.領會:結合書中的案例明確職業社會工作者應具備廣博的知識、人際溝通的技巧和能力。第三節總體社會工作實務識記:(1)總體社會工作實務的涵義。(2)總體社會工作的特征:最先接待案主;應有能力診斷案主的需要,界定案主的壓力與問題;在服務過程中,能運用一系列的技能與方法。 (3)“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工作程序的6個步驟。第四節促成變化的過程1.識記:“促成變化的過程”的步驟:界定問題;收集和研究有關資料;制訂工作計劃并簽訂契約;尋找可能解決問題的介入策略;選擇并實施適當的介入策略;運用適當的研究方法監管與評價介入的成效;注意運用適當的研究成果與最新技術;結束。2.應用:結合書中的案例和自己的工作實踐,理解“促成變化的過程”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應用。第五節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識記: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實現者、經紀人、呼吁者、賦權者、行動者、調停者、談判者、教育者、發起人、協調人、研究者、領導者和公共發言人。第六節系統論的觀點1.識記:系統論的整體性、關系和自動平衡。整體性:由各元素組成的系統所產生的效應大于各元素簡單相加所產生的效應。系統的整體性就反對在分析和研究系統的性質、特征和功能時把系統人為地進行分割。關系:是指系統內部各組成地元素之間的關系與各組成元素本身同樣的重要。它表明系統之中的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個體,元素之間存在著連接在一起的紐帶,系統論強調系統元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和關系,但反對那種簡單的“因果”解釋。自動平衡:指的是大多數活性系統尋求系統內部的平衡以維持系統的繼續存在。2.應用:應用整體性、關系和自動平衡的觀點來分析處理案主的問題。第七節咨詢—總體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形式領會:“咨詢”和“臨床社會工作”是總體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咨詢的能力與其他能力同樣重要。第八節人類行為的醫學模式與生態學模式1.識記:(1)醫學模式的涵義:它把案主看做是病人,首先診斷病因,然后提供治療。病人的問題被認為存在于病人的身體之內。(2)生態學模式的涵義:生態學方法同時注意個人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強調人和環境之間的機能失調,并把治療和變革結合起來。人被看作是與環境中的所有因素相互作用而適應環境和不斷發展的。生態學的方法試圖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使人的需要與人所處的環境之間有更好的協調。其重點之一是“環境中的人”的概念,認為人與環境中的各種系統(家庭、教育、商品和服務、就業、政治、宗教等等)是相互作用的。2.領會:(1)行為動力學評價模式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正常發展的階段性,重要事件;人類差異的影響和應對行為。(2)行為動力學評價模式的實質: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學的方法,不過它強調通過研究行為的動因以理解行為。研究的目的只是為獲取技能提供知識,從而為社會工作實踐提供一種關于行為和行為選擇的觀點和方法。這一模式為整合關于人類行為的知識提供了一個系統的基礎,為組織更廣泛、更具體的研究內容提供了一個框架。3.應用:應用“環境中的人”(人類行為的生態學模式)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第九節社會工作實務的目標領會:社會工作實務的目標:提高人們解決問題,應對環境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把人和為人們提供資源、服務和機會的系統聯系起來;促進系統高效、人道地為人們提供服務;制訂和修訂社會政策;賦予危難中的人們以應得的權利,促進社會公正和經濟公平;發展和試驗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第十節 微觀社會工作、中觀社會工作與宏觀社會工作識記:(1)微觀社會工作的社會個案工作和個案管理的涵義。(2)中觀社會工作的小組工作、小組治療和家庭治療的涵義。 (3)宏觀社會工作的社區組織、政策分析和社會工作行政的涵義。第十一節 社會工作實務所必須的基本知識、技能和價值1.識記:(1)社會工作實務的基本知識。(2)社會工作實務所必需的基本技能。(3)社會工作的本科生應達到的技能水平。2.領會:(1)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關于社會工作實務基本知識的規定。(2)美國社會工作協會關于社會工作實務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規定。(3)社會工作實務的價值。 第十二節 社會工作者對介入策略的選擇領會:社會工作人員應盡可能掌握多種介入方法,明確各種理論與方法的優缺點,并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于自己的介入策略。第二章 社會工作價值一、自學要求1.了解:知識與價值之間的區別,對案主或自己的價值矛盾應有清醒的認識,社會工作的價值序列,如何向案主解釋保密原則,特許交流原則,象艾滋病之類問題的解決將會面臨極其復雜的價值矛盾和沖突。2.理解并掌握:處理價值矛盾應注意的策略,尊重案主的尊嚴與獨特性,案主自決的原則,保守秘密,制度取向的社會服務,在社會工作人員與案主建立專業關系界限,促進社會公正和經濟公平和對服務成效的評估。二、考核知識點1、知識與價值。2、解決案主與社會工作人員的價值矛盾。3、尊重案主的尊嚴與獨特性的理依據。4、貫徹案主自決原則的意義及在貫徹的過程中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5、相對保密的涵義及其應用的領域。6、其他價值取向的社會服務。三、考核重點第一節 知識與價值領會:知識與價值的區別。知識,是關于世界與人的研究結果,是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而價值,則是用信仰和道德規則來評判是非,是回答“應該是什么”的問題。第二節 案主與社會工作人員的價值矛盾領會:處理價值矛盾的策略。確定它的存在;把自己的價值取向付諸實施,但應具體環境而定;個人價值服從于待業價值;鼓勵案主探討他的價值,并把他的價值與可能的選擇方案聯系起來思考;在案主不侵害他人的利益的情況下,讓案主去做他想做的事,滿意他的需要;在價值取舍時按其重要性程度排序,然后進行選擇。第三節 尊重案主的尊嚴與獨特性1.識記:處理與自己的價值觀、個性等相反的案主問題時,社會工作人員的策略。第一、社會工作人員應該尊重的是作為人的案主,而不是案主的偏差行為。第二、他可以把案子轉給其他社會工作人員。2.領會:(1)在社會工作中,分類與個性化之間的平衡。(2)尊重案主的尊嚴與個性化原則的理論基礎“鏡中之我”的理論。3.應用:結合書中的案例及自己的生活實踐,分析在日常的工作中如何實踐這一原則。第四節 案主自決的權利1.識記:(1)案主自決權利的涵義:案主在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有表達自己觀點,并按自己觀點行事的權利。(2)案主自決權利的意義:讓案主積極參與,在過程中培養能力。2.領會:在實踐中如何貫徹案主自決的原則:讓案認識到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 有多種選擇;案主是解決問題的主要人物;社會工作人員要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某些領域行使保護社會的功能,但案主自決原則仍然有效。第五節 保守保密1.識記:(1)保密的類型:絕對保密和相對保密。(2)相對保密的使用范圍:工作過程中的交流,教學目的而討論具體的個案,發現案主的犯罪行為動機,正式授權,法庭作證,被案主起訴,保護案主的生命,制止案主的犯罪行為。2.領會:保守秘密的對于社會工作的意義: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讓案主如實在講述思想、情感和行為。3.應用:密切聯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實踐,思考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貫徹這一原則。第六節 特許交流識記:特許交流的涵義:在特定的情況下,未經案主本人許可,不得向法庭披露案主與社會工作人員之間所交流的信息,這是法律賦予案主的權利。 第七節 向案主解釋保密原則領會:結合書中所給的案例,理解如何選擇適當的策略來向案主解釋保密原則:無須向案主解釋得十分清楚。 第八節 關于艾滋病的價值矛盾領會:通過艾滋病價值矛盾的問題的分析,認識到解釋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并注意在現實工作中靈活性地運用所學的原則。第九節 其他價值與原則1.識記:(1)社會福利思想的兩種觀點:社會福利與社會服務是對不幸者的慈善行為,這種思想認為案主的問題是由于案主個人原因所致,而且只有當其個人與家庭盡了最大的努力還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的問題比較危急了,這時候才提供地服務與經濟資助。另一種思想認為,社會福利是現代工業社會幫助個人達到自我實現的合理、合法的功能,接受社會服務與經濟資助是案主的權利。這種思想認為案主問題的產生更多的是由社會因素所致。(2)社會工作者與社會公正和經濟公平的關系:社會工作的信念是社會有責任為其所有的成員提供安全和被接受的條件,滿足所有成員基本的生理、社會和文化需要。并理解社會不公正和經濟不公平的后果以及不同歧視、受壓迫所帶來的后果,認識到促進社會公正和經濟公平的重要性。2.領會:(1)劃分專業關系“界限“的指導方針。(2)家庭是一個相對獨立、內部成員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系統。3.應用:提高對服務成效的評估意義的認識,并運用評估的技巧與方法來評估自己的日常的服務。 第三章 微觀社會工作:個案工作一.自學要求1.了解:“介入”的涵義與目的;自我開放;社會工作人員所扮演的角色。2.理解并掌握:對案主要熱情、理解并真誠;如何有效地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表現形式有哪些;如何開始介入、實施介入,并在介入過程中解決一些障礙與問題,以及如何結束介入。二、考核知識點1.“介入”的涵義。2.認真傾聽。3.身體語言。4.熱情、理解和真誠。5.開始介入。6.實施介入。7.在介入過程中解決一些障礙和問題。8.結束介入。三、考核重點第一節 建立專業關系1.識記:“介入“的涵義與目的。2.領會:建立專業關系是為案主服務的前提,提高建立專業關系的認識。第二節 語言和非語言行為1.識記:非語言行為的表現形式:目光接觸,認真傾聽,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2.領會:(1)目光接觸的意義及如何保持適當的目光交流。(2)影響交流的三類障礙。(3)在使用面部表情時應該注意的兩點。(4)在運用身體語言時注意處理好四個方面的問題:“緊張—放松“、“正式—非正式”、與案主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會談時與案主的坐位問題。3.應用:結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實踐來理解非語言行為在人際溝通中的作用,運用這些非語言行為來分析案主所傳達的信息并有意識地通過這種非語言行為來向案主傳達一定的信息。第三節 熱情、理解和真誠1.領會:(1)熱情在社會工作中的作用及表達熱情的方式。(2)理解意味著與案主站在同一立場,理解的作用和理解的表達方式。(3)在現實的工作中如何表達自己的真誠。2.應用:反思自己的工作和實踐,注意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表達自己的熱情、理解和真誠。第四節 開始介入1.識記 (1)介入之前的思想準備:準備哪些必備的信息,介入的時間表,介入的目的。(2)表現自信與能力的五種策略:承認案主所說的事實,用一個問題來回應案主,用事實來回應案主所說的事實,利用建立專業關系的那些技能,表現出廣博的專業知識與熟練的專業技能。(3)介入的開始階段必須完成的四項任務:向案主闡明介入的目的,向案主解釋社會工作人員的角色,鼓勵案主反饋信息,讓案主明白介入過程的功能與成效,知道有些問題是有可能解決的。2.領會:(1)注意介入時的情境、衣著打扮。(2)如何在與案主的最初會見時消除案主的焦慮。第五節 實施介入1.識記:(1)對案主語言的反映形式。(2)澄清的方式。(3)強調案主力量的作用。2.領會:如何保持適當的“自我開放“。3.應用:注重在實際的實施介入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技能。第六節 介入過程中的問題與障礙1.識記:(1)社會工作人員在介入的過程中需要處理的五個問題。(2)懷疑案主說謊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的措施。2.領會:(1)理解案主的沉默,打破因社會工作人員引起的沉默,并運用具有治療治療功能的沉默。(2)處理“與案主的意見分歧“的策略。(3)如何對待“非自愿的案主“。3.應用: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來思考這些策略和措施,并注重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運用這些措施來處理問題。第七節 結束介入識記:結束與案主專業關系的四種策略:在實際結束介入之前提醒,在結束之前與案主談一談對介入過程的感受,讓案主對介入的過程作一個總結,適當地安撫案主的情緒。 第四章中觀社會工作:小組工作一、自學要求1.了解:小組的分類,社會工作人員在小組中所扮演的角色,個案工作的技能與技巧同樣適用于小組工作2.了解并掌握:小組發展的三階段,小組文化、規范和權利,小組規模、結構和期限,小組做出決定,小組角色,如何解決小組中的矛盾與沖突,處理分歧,咨詢和協調。二、考核知識點1.小組發展。2.小組文化、規范和權利。3.小組規模、結構和期限。4.在小組中作出決定。5.小組角色。6.解決小組中的矛盾與沖突。7.咨詢。8.協調。三、考核重點第一節 小組的分類識記:(1)任務小組的八種類型:董事會、特別行動小組、委員會、立法機構、成員會議、跨學科團隊、個案會議、社會行動小組。(2)治療小組的五種類型:成長小組、喬治小組、教育小組、社會化小組、互助小組。第二節 社會工作人員在小組中的角色識記:社會工作者在小組中的四種角色:中間人(經紀人、調解人、教育者、促進者。 第三節 小組動力學1.識記:(1)小組發展的階段。 (2)影響小組規模的因素:小組情感、小組任務與目標、小組成員同質性與異質性、小組成員的年齡和性別。 (3)小組中做出決定的方式:一致通過、妥協、多數人同意、一個人決定、專家建議、平均意見、少數人的意見、形式小組技巧、頭腦風暴法、議會程序。 (4)任務角色與維持角色的關系。2.領會:(1)社會工作者在小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2)小組文化對小組成員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在小組文化形成中的作用。(3)形式小組的目的、程序和優點。3.應用:運用小組動力學的原理來分析生活中的小組,并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從而促使小組任務的完成和關系的協調。第四節 小組中的微觀技能識記:既要運用個案工作的技能,又要熟練運用適用于小組工作的各種技能。第五節 任務小組與治療小組技能1.識記:(1)避免“輸—贏”情境的方法。(2)如何建立有效的團隊(組織支持、領導的稱職、成員之間平等、相互熟悉和遵循社會工作的一般步驟)。(3)處理分歧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社會工作人員直接與案主“對抗”;第二種方法是讓整個小組參與解決問題。(4)咨詢的種類(個案咨詢和計劃咨詢)。2.領會:(1)結合書中的案例,理解解決矛盾與沖突的框架。(2)結合書中的案例,理解示范的作用、影響示范效果的因素和提高示范效果的途徑。(3)指導的過程中避免“評價”,注意指導過程的方法與技巧。(4)協調的目標及社會工作人員如何有效的協調。第五章 宏觀社會工作: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一、自學要求1.了解:宏觀社會工作的涵義,個案社會工作和小組社會工作的技能與技巧同樣適用于宏觀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在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2.理解并掌握:什么是宏觀社會工作,宏觀社會工作的限制與風險診斷,改變組織與社區的途徑,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理論基礎,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宏觀技能。二、考核知識點1.專業機構里的矛盾。2.限制與風險診斷。3.改變組織與社區的四種途徑。4.組織理論。5.社區理論。6.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宏觀技能:組織的建立與維持,評估工作結果、籌集資金、預算、談判、調停、影響決策者、聯盟。三、考核重點第一節 什么是宏觀社會工作識記:(1)宏觀社會工作的定義。(2)宏觀社會工作的具體內容。第二節 宏觀社會工作的組織背景1.識記:改變組織與社區的途徑(社會改革、社會行動、群體呼吁和個案呼吁)。2.領會:社會工作人員在遵從專業價值提供服務時,可能受到所在機構政策和規章制度等的限制,所以在改變組織之前,應分析其成功的可能性、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承擔的風險。第三節 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理論基礎1.識記:(1)組織工作的基本內容。(2)社區的功能:生產、分配與消費,社會化,社會控制,社會參與,相互支持。(3)關于社區的不同定義。2.領會:(1)社會工作關于社區的觀點:人們可以組織社區,使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某些活動,以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整體生活質量。(2)社會工作人員從事社區組織活動的方法:社會行動、社會計劃和地方發展。第四節 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微觀技能領會:結合書中的案例理解個案工作的技能同樣適用于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第五節 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中觀技能領會:結合書中的案例理解小組技能如:處理沖突、爭取“雙贏”的結果、建立團隊和咨詢等都適用于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第六節 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的宏觀技能1.識記: (1)工作結果評估的方法:工作評估與項目評估。 (2)預算的種類:列表預算、項目預算(功能預算)、增量預算、零基預算。 (3)“診斷需要”的方式:關鍵信息法、社區討論法、百分比法、社會指標法、實地調查法。2.領會: (1)“有原則的談判”的步驟。區別對待問題本身與卷入問題的人;關注雙方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糾纏于雙方的矛盾與沖突;提出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雙方必須同按照客觀標準來評判問題。 (2)影響決策者的因素:影響的對象(決策者)、社會工作人員的能力、成功的可能性、案主和社會工作人員可能承擔的風險等等。 (3)要根據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影響決策者的策略:請愿、使用新聞媒體、教育、勸說、對抗、合作、寫信等。(4)聯盟的重要性及社會工作人員如何有效地進行聯盟(熟悉各類組織機構的目的、影響力及其領導個性,聯盟中應維持權利平衡,保證聯盟中及時的交流與合作,聯盟的任務明確、責任清晰,使各組織機構能服從大局支持聯盟的工作)。3.應用:能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影響決策者。第七節 社會工作人員在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中的角色識記:組織工作與社區工作中社會工作人員通常所扮演的角色:發起人、談判者、呼吁者、發言人、組織者、調停者、顧問。第三部分 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一、本大綱按照識記、領會和應用三個層次規定各章考核重點1.識記:要求考生能了解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即有關的名詞、概念、原理的涵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達。2.領會:要求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關概念、原理、方法的區別與聯系。3.應用:要求在領會的基礎上,能應用本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二、自學方法指導:學習社會工作實務要高度重視實踐。社會工作實務來源于社會工作的實踐,主要是西方社會工作實踐成果的總結,但它是否完全適合于我國還有待在實踐中檢驗,它的進一步發展也還有待于我們在掌握已有方法的基礎,密切聯系此時此地的實際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并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不斷地加以總結和提升,從而創造出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工作實務的理論和方法。三、對社會助學的要求:以大綱為依據,以指定教材為基礎,防止脫離和刪改。附錄:題型舉例1.填空:1917年,Mary Richmond 出版了( ),這是第一本有關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教科書。(答案:《社會診斷》)2.單項選擇20世紀__年代,弗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與心理分析治療十分流行。A.20年代 B.40年代 C.60年代 D. 90年代 (答案A)3.多項選擇題:以下屬于社區功能的有:(1)社會化(2)社會控制 (3)社會參與(4)相互支持 (答案:1、2、3、4)4.判斷改錯題:小組必須完成的兩項功能:任務功能和維持功能。 (答案:√)5.簡答題:貫徹案主自決原則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答案略)6.論述題:論述人類行為的生態學模式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