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3n75l"><cite id="3n75l"><i id="3n75l"></i></cite></listing>
<cite id="3n75l"></cite>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var id="3n75l"><video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video></var><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cite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cite>
<var id="3n75l"><strike id="3n75l"><listing id="3n75l"></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3n75l"></menuitem>
<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var id="3n75l"></var>
<var id="3n75l"></var>
<menuitem id="3n75l"><dl id="3n75l"></dl></menuite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自考問一問

浙江自考00266社會心理學考試大綱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00266]《社會心理學》自學考試大綱浙江教育考試院2013年12月

自學用書:《社會心理學》,侯玉波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第一部分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一.課程性質和特點:“社會心理學”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分支之一。本課程共包括十二個章節,主要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方法、發展歷史,及研究領域等。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操作性結合很強的課程,在學習時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他人、社會,及生活的價值,更好地做好社會工作。二.學習目的與要求:1.掌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2.從理論和實際上對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進行分析。3.了解并掌握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研究內容,及相關的研究方法,為實際開展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打好基礎。4. 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思考、解決社會工作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提高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第二部分考核目標

第一章社會心理學概述

學習目的和要求:理解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掌握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及發展歷史。課程內容:一.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一)認識自己;(二)認識他人;(三)認識社會;(四)認識生活的價值。二.什么是社會心理學(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不同學者都對社會心理學作出過定義,此處選用沈德燦教授的定義,即: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二)社會心理學與常識(三)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1.個體過程: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包括:(1)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2)態度以及態度改變;(3)歸因問題;(4)認知過程與認知失調;(5)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6)個體的人格與社會發展;(7)應激和情緒問題。2.人際過程: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流域,研究的課題主要包括:(1)侵犯和助人行為;(2)人際吸引與愛情;(3)從眾和服從;(4)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5)非言語的交流;(6)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3.團體過程:從宏觀環境與團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1)跨文化的比較研究;(2)擁擠與環境心理學;(3)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4)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5)健康心理學。三.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脈絡:(一)學派時期的社會心理學:1.精神分析學派的社會心理觀2.行為主義眼中的心理與社會3.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人的自我實現(二)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1.早期狀況(1895——1934);2.起步階段(1935——1945);3.發展階段(1946——1969)4.反思階段(70年代);5.發展階段(80年代之后)。考核知識點:一.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二.什么是社會心理學三.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考核要求:一.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領會及識記: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二.什么是社會心理學1.識記:(1)社會心理學的定義(2)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2.理解:社會心理學與常識三.社會心理學的歷史1.理解:學派時期的社會心理學2.識記: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

學習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研究過程、常用方法和基本理論等。課程內容: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一)假設與理論(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取向: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層面:1.社會層面2.個人層面3.人際層面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一)如何提出研究的問題(二)如何查閱文獻(三)研究方法選擇1.相關研究2.實驗研究(四)搜集數據的方法1.觀察法2.調查法3.實驗法4.檔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設計(六)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1.樣本的代表性;2.實驗者偏差;3.被試偏差;4.倫理問題。(七)論文的撰寫三.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一)生物理論(二)學習理論1.學習理論的機制:人類的學習主要有三種機制(1)聯結;(2)強化;(3)模仿。2.學習理論的特點(三)誘因理論:1.理性決策論;2.交換理論;3.需求滿足論。(四)認知理論1.認知理論的兩個基本原則:(1)分類;(2)注意。2.一些重要的認知理論:(1)歸因理論;(2)認知失調理論(五)角色理論考核知識點: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三.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考核要求: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1.理解:假設與理論2.識記:(1)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取向(2)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層面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過程1.理解:(1)如何提出研究的問題(2)如何查閱文獻(3)研究的設計與進行(4)心理學論文的撰寫2.識記:(1)研究方法的選擇(2)收集數據的方法(3)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三.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理解及識記:(1)生物理論(2)學習理論(3)誘因理論(4)認知理論(5)角色理論

第三章 自我概念

學習目的和要求:自我也叫自我意識,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自我和自我有關的問題,加深對自己的理解。課程內容:一.關于自我研究的歷史二.和自我有關的概念(一)自我圖式: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特殊信念,是人們用來組織和指引與自己有關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二)自我覺知:指個體把自己當作注意對象時的心理狀態。(三)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與情緒有關的內容,指一個人如何肯定及贊揚自己,是自我評價的重要維度。(四)自我提升和自我確認:自我提升也叫自我美化,指個體以一種有利于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和解釋有關自我的信息。自我確認是指個體尋找和解釋情境,以證實自我概念的過程。(五)自我效能:指一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念。(六)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們在他人對自己形成印象時所做的顯露。心理學家Jones(1982)總結了6種自我表演的策略:1.自我抬高;2.顯示;3.謙虛;4.懇求;5.恫嚇;6.逢迎。(七)自我障礙:指人們提前準備用來解釋自己預期失敗的一系列行為。(八)自我檢控: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觀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線索來對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說根據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九)自證預言:也叫自我實現的預言,是指人們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到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人們對他的期望行事。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十)體像:是用來描述與個體對自己軀體知覺有關的現象的總稱。三.自我偏差(一)焦點效應:指人們在自我觀察的時候,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程度的現象,它是我們自我認知的一種偏差。(二)自利偏差:也稱自我服務偏見,當人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一邊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欣然接受成功的榮耀,在很多情況下,人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好。(三)盲目樂觀(四)虛假一致性和虛假獨特性四.自我與文化(一)獨立型自我與依賴型自我(二)東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異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Triandis(1989)認為,自我由三個成分組成:私人自我、公共自我、團體自我。(四)華人自我四元論:楊國樞認為,華人與其生活環境的互動方式主要是社會取向,西方人與其環境的互動方式主要是個人取向。華人的社會取向包括四種次級取向,即關系取向、權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考核知識點:一、關于自我研究的歷史二、和自我有關的概念三、自我偏差四、自我與文化考核要求:一.關于自我研究的歷史1.理解:關于自我研究的歷史二.和自我有關的概念1.識記:(1)自我圖示、自我覺知、自尊、自我提升、自我確認、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礙、自我檢控、自證預言、體像的定義(2)個體自我概念的構建(3)自我表演的有關策略2.理解: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確認、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礙策略、自我檢控、自證預言、體像3.簡單應用:自證預言三.自我偏差1.識記:(1)焦點效應(2)自利偏差2、理解:(1)焦點效應(2)自利偏差及其表現(3)盲目樂觀(4)虛假一致性和虛假獨特性四.自我與文化1、理解:(1)獨立型自我和依賴型自我(2)東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異性(3)自我的三成分模型(4)華人自我四元論

第四章 社會認知

學習目的和要求:理解個體如何獲得對人的認識,并靈活應用一些合理的認識策略和方法。課程內容一.社會認知:社會認知的定義:是人們根據環境中的社會信息形成對他人或事物的推論。具體說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選擇、解釋、識記和運用社會信息來做出判斷和決定。在社會認知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的是對事物的分類,而分類的依據是圖示。(一)分類在認知他人的時候,人們并不是把某個人當成獨立的個體,而總是立即并自動地將之歸到某一類當中,這一過程就是分類,它是自發的、立即的。對于他人的分類,最初的分類標準是性別。(二)圖示1.圖式指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現象,包括對所認知物體的知識、有關該物體各種認知之間的貢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2.根據不同的內容,圖示可以分為:個人圖示;自我圖示;團體圖示;角色圖示;劇本。3.圖示化處理(三)社會認知法則1.便利法則;2.象征性法則;3.基礎比例信息;4.錨定與調整法則。(四)社會認知對健康的影響:1.社會認知與寂寞;2.社會認知與焦慮;3.社會認知與生理疾病(五)社會認知研究中的內隱聯想測驗二.個人知覺:個人知覺的定義:當人們剛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總是要根據有限的信息對這個人形成印象,這個過程被稱為個人知覺。(一)怎樣形成對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1)第一印象定義: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有關對方最初的印象叫第一印象。(2)被試評定人或事物時的三個基本維度:評價;力量;活動性。2.整體印象的形成:信息加工處理的模型(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權平均模型3.個人知覺中的偏差:(1)暈輪效應;(2)正性偏差。(二)個人知覺的線索:1.情緒2.非言語線索:一般包括(1)人際距離;(2)身體姿勢;(3)目光接觸。三.歸因:歸因的定義:指人們推論他人的行為或態度的原因的過程。(一)對他人行為的歸因理論:有五種代表性理論1.Heider的歸因理論;2.Weiner的歸因理論;3.Abramson的歸因理論;4.Kelly的歸因理論;5.對應推論理論。(二)對自己的歸因:1.對自己態度的歸因;2.對自己動機的歸因;3.對自己情緒的歸因(三)基本歸因錯誤考核知識點:一.社會認知二.個人知覺三.歸因問題考核要求:一. 社會認知:1.識記:(1)社會認知的定義(2)分類、圖示的定義(3)圖式的類型(4)社會認知法則2.理解:(1)圖示化處理(2)社會認知對健康的影響3.簡單應用:社會認知法則二. 個人知覺:1.識記:(1)個人知覺的定義(2)第一印象定義;被試評定人或事物時的三個基本維度;整體印象的形成;個人知覺中的偏差(3)個人知覺的線索:情緒;非言語線索三.歸因問題:1.識記:(1)歸因的定義(2)對他人行為歸因的五種代表性理論(3)基本歸因錯誤2.理解:(1)對他人行為的歸因理論(2)對自己的歸因

第五章 社會行為

學習目的和要求:了解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理解和掌握人類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和控制方法;理解和掌握人類親社會行為及影響因素。課程內容:一.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一)遺傳與環境的作用(二)遺傳在行為發展中的作用1.生物學理論的觀點;2.遺傳與心理發展的關系。(三)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1.家庭環境;2.文化環境(四)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1.遺傳建構環境的觀點;2.行為遺傳學的證據;3.概率漸成論二.人類的侵犯行為(一)侵犯行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為(1)侵犯行為的定義:指任何試圖傷害或危害他人的行為。(2)對侵犯行為的界定要考慮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強調它必須是一種行為,二不是一種意圖,盡管這種行為總是伴隨有意圖。第二,從效果上看,侵犯行為可能是反社會行為,也可能是親社會行為。第三,侵犯行為必須伴有侵犯性情緒,比如憤怒。2.侵犯行為的生理基礎3.文化與侵犯行為4.憤怒與侵犯行為(1)導致人們憤怒的因素:遭到他人攻擊或煩擾、遭受挫折、歸因的影響5.對侵犯行為的學習(二)影響侵犯行為的因素:1.溫度;2.興奮轉移;3.侵犯性線索;4.去個體化;5.飲酒;6.社會贊許與模仿。(三)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1.利用懲罰;2.降低挫折與學習抑制自己的侵犯行為;3.替代性攻擊與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為;5.培養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技巧。(四)傳播媒體與暴力行為1.影視暴力對孩子暴力行為的影響根據Franzoi的觀點,媒體暴力對人們產生影響的原因是:去抑制、形成侵犯劇本、認知啟動。2.傳播媒體中的性暴力3.電子游戲與暴力行為三.人類的親社會行為人類的親社會行為是指任何自發地幫助他人或者有意圖地幫助他人的行為,可分為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其中助人行為的涵蓋范圍要大于利他行為。利他行為是指在毫無回報的期待下,表現出志愿幫助他人的行為。助人行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為,包括期待回報的行為。(一)對利他與助人行為的理論解釋:1.進化心理學;2.社會進化論;3.學習理論;4.社會交換理論;5.移情與利他主義 。(二)影響利他與助人行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異(2)他人的存在旁觀者效應產生的原因:責任擴散;情境的不明確性;評價恐懼。(3)環境條件因素;(4)時間壓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點:(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內疚感;(4)個人困擾與同情性關懷;(5)宗教信仰;(6)性別影響。3.求助者的特點:(1)是否受他人喜歡;(2)是否值得他人幫助;(3)性別的影響。(三)增加助人行為1.利他主義的社會化:(1)樹立利他主義榜樣;(2)通過做出具體的幫助行為來學習;(3)利他主義的內在動機。2.增加旁觀者干預的可能性;3.積極心理學與親社會行為。考核知識點:一.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二. 人類的侵犯行為三. 人類的親社會行為考核要求:一. 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1.識記: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2.理解:(1)遺傳與環境的作用(2)遺傳因素在行為發展中的作用(3)環境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影響二.人類的侵犯行為1.識記:(1)侵犯行為的定義(2)對侵犯行為的界定要注意的問題(3)導致人們憤怒的因素(4)影響侵犯行為的因素(5)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6)根據Franzoi的觀點,媒體暴力對人們產生影響的原因2.理解:(1)憤怒與侵犯行為(2)對侵犯行為的學習(3)傳播媒體與暴力行為三.人類的親社會行為1.識記:(1)人類的親社會行為、利他行為、助人行為的定義(2)社會進化論的觀點(3)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4)影響利他與助人行為的因素2.理解:(1)利他與助人行為的理論解釋(2)影響利他與助人行為的因素3.簡單應用:影響利他與助人行為的因素

第六章 態度與偏見

學習目的和要求:態度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問題,本章主要從態度的形成、改變及態度與偏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本章的學習除了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還要注意與實踐相聯系,并用以指導實踐,提高實踐活動的效果。課程內容:一.態度概述:(一)態度的定義與功能1.什么是態度: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定義,其中Freedman的被公認為較好。Freedman認為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2.態度的心理成分及關系:Freedman對態度的定義包含三個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為傾向成分。3.態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識功能、自我保護功能、價值表達功能。(二)從態度預測行為的影響因素通過態度預測行為時應注意以下一些因素:1.態度的特殊性水平;2.時間因素;3.自我意識;4.態度強度;5.態度的可接近性;6.行為的主動性水平;7.心境的影響;8.情境的作用。(三) 態度的測量測量態度的方法有:1.直接測量(1)利克特量表;(2)瑟斯頓量表;(3)語義區分量表。2.間接測量(1)投射技術;(2)生理指標測量;(3)反應時測量。二.態度的形成:(一)態度形成與學習(二)情感因素在態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態度形成中的認知理論(四)文化對態度形成的影響三.態度轉變的理論:(一)有關態度改變的理論:1.Heider的平衡理論;2.認知失調理論(二)支持認知失調理論的證據:1.不充足理由與認知失調;2.自由選擇與認知失調;3.努力與認知失調;4.決策后失調;5.來自認知神經科學的證據。(三)對認知失調理論的批評四.說服模型(一)Hovland的說服模型:其主要觀點為:只有當人們注意到說服信息,理解信息內容,并且接受了這些信息時,說服才能發生,而注意、理解以及接受三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出問題,說服都不能引發態度改變。(二)說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徑模型(三)Sears的說服模型:這一模型由Sears在Hovland的說服模型上發展而來,包括外部刺激、說服對象、說服(作用)過程、結果四個因素。外部刺激有說服者、說服信息、說服情境組成。說服對象的特點包括其投入或承諾、是否對說服有免疫力,以及人格特征。說服結果有兩個,一是態度改變,二是對抗說服,包括貶低信息來源、故意扭曲說服信息和對信息加以掩蓋。(四)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1.說服者的因素:(1)專家資格;(2)可信度;(3)受歡迎程度。2.說服信息的因素:(1)說服信息所倡導的態度與被說服者原有態度之間的差距(2)信息喚起的恐懼感;(3)信息的呈現方式;(4)信息的呈現順序和關聯性。3.被說服者的因素(1)被說服者的人格特性;(2)被說服者的心情;(3)被說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說服者的動機水平;(5)被說服者自身的免疫情況;(6)個體差異;(7)綜合作用;(8)自我在說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包括預先警告和分散注意(五)從雙加工模型到單加工模型五.偏見問題:(一)偏見概述:1.偏見定義:偏見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為根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或群體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看法與影響。偏見與態度有關,但偏見又不同于態度。2.偏見產生的理論:(1)團體沖突理論;(2)社會學習理論;(3)認知理論;(4)心理動力理論;(5)人格理論。(二)偏見的影響與克服1.偏見的影響:(1)對知覺的影響;(2)對自身和他人行為的影響。2.消除偏見的方法:(1)社會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觸;(4)自我檢控。考核知識點:一.態度概述二.態度的形成三.態度改變四.說服模型五.偏見問題:考核要求:一. 態度概述:1.識記:(1)態度定義(Freedman)(2)態度的心理成分(3)態度的心理功能(4)從態度預測行為的影響因素(5)態度的測量方法2.理解:(1)態度的心理成分間的關系(2)態度與行為(3)態度的心理功能二.態度的形成:1.識記:(1)曝光效應(2)態度形成中的認知理論2. 理解:(1)態度形成與學習(2)情感因素在態度形成中的作用(3)態度形成中的認知理論(4)文化對態度的影響三.態度的改變:1.識記:有關態度改變的理論2.理解:(1)有關態度改變的理論(2)支持認知失調理論的證據(3)對認知失調理論的批評3.簡單應用:認知失調理論。四.說服模型:1.識記:(1)Hovland的說服模型(2)說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徑模型(3)Sears的說服模型(4)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2.理解:(1)Hovland的說服模型(2)說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徑模型(3)Sears的說服模型3.綜合應用:(1)Hovland的說服模型(2)Sears的說服模型(3)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五.偏見問題:1.識記:(1)偏見定義(2)偏見產生的理論(3)消除偏見的方法2.理解:(1)偏見產生的理論(2)偏見的影響(3)消除偏見的方法3.簡單應用:偏見4.綜合應用:消除偏見的方法

第七章 人際關系

學習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掌握人際吸引的原則、影響因素等,理解親密關系和愛情,親密關系的發展和維持等,了解中國人人際關系的特點,用所學知識理解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課程內容:一.人際吸引:(一)人們互相吸引的兩個原因:1.人類天生就具有親和動機;2.克服寂寞。(二)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1.強化原則;2.社會交換;3.聯結原則。(三)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1.個人特質:(1)個人的溫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3.互補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親密關系:(一)親密關系概述:1.親密關系的定義:(1)親密關系的定義:在共同關系中,當兩個人的互賴性很高時,他們的關系稱做親密關系。(2)親密關系的特點:一是兩人有很長時間頻繁互動;二是在這種關系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三是兩個人相互吸引力很大。2.親密關系與自我概念3.親密關系中的依戀(二)自我展露與親密關系的發展:1.友誼關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異。(三)親密關系的維持1.平等;2.歸因;3.溝通;4.嫉妒;(四)親密關系的終結1.對待不滿的策略;2.關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傷痛3.利用社會支持三.愛情:(一)什么是愛情?Sternberg認為愛情由三個成分構成:一是激情;二是親密;三是承諾。(二)愛情的分類與測量1.愛情的分類2.愛情的測量(三)愛情行為與感受(四)文化與愛情四.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一)中國人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特點:1.關系的建立:2.中國人人際關系的特點:(1)自我中心;(2)講人情;(3)強調人際信任。(二)中國人人際關系社會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關系取向;3.權威取向;4.他人取向考核知識點:一.人際吸引二.親密關系三、愛情四.中國人的人際關系考核要求:一.人際吸引:1.識記:(1)人際關系的定義(2)人們相互吸引的原因(3)親和需求的作用(Weiss認為親和需求可以提供的酬賞)(4)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5)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2.理解:(1)人類的親和動機(2)親和需求的作用(Weiss認為親和需求可以提供的酬賞)(3)影響人們寂寞感的因素3.簡單應用: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二. 親密關系:1.識記:(1)親密關系的定義(2)親密關系的特點(3)依戀的類型(4)親密關系的維持2.理解:(1)親密關系與自我概念(2)親密關系中的依戀(3)自我展露與親密關系的發展(4)親密關系的終結3.簡單應用:親密關系的維持三、愛情1、識記:(1)愛情的構成成分(Sternberg)2、理解:(1)愛情三元理論(2)愛情的分類(3)愛情的測量(4)愛情行為與感受(5)文化與愛情四.中國人的人際關系1.識記:(1)中國人人際關系的特點(2)中國人人際關系社會取向的特征2.理解:(1)中國人人際關系的建立(2)中國人人際關系社會取向的特征

第八章 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

學習目的和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社會交換與社會影響是影響我們生活進程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交換的實質,掌握社會影響理論、社會影響的各種表現,以及人們在社會中的從眾、順從和服從行為。課程內容:一.社會交換:(一)社會交換理論的理論基礎:1.功利主義經濟學;2.行為主義心理學。(二)社會交換理論的思路:1.兩個基本概念:酬賞與成本(1)酬賞指個體從人際交換里所獲得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被愛的感覺,得到經濟上的援助等。Foa等人通過分析人際關系中的酬賞問題,找出了六種基本酬賞:愛、金錢、地位、知識、物質、服務。他們還發現,這些酬賞可以從特殊性、具體性兩個維度加以分類。(2)成本指與他人交換過程中的付出或產生的負性結果,如社會交換所需的時間、精力、有時還伴有沖突和責難等。2.交換結果評價方式:評價公式:交換的總體結果=獲得的酬賞-付出的成本評價標準:絕對的比較標準、相對的比較標準3.公平交換:公平理論強調人際關系的公平性,該理論有三個假設:一是假設彼此有關系的一群人總是企圖使他們的行為結果獲益最大。二是假設團體會發展出一套如何將酬賞依比例公平地公平地分給所有有關人員的規則,以便使團體酬賞達到最大。三是假設當個體感覺到某一人際關系不公平時,會感受到某種壓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動以恢復公平。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社會交換理論指出人們使用以下規則來決定人際關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則、各取所需原則、平等原則。(三)社會交換理論的證據: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由Luce和Raiffa(1957)設計的一種情境,用以研究在利益沖突情況下人們的選擇。2.貨運游戲:是由Deutsch和Krauss(1960)設計的用來研究威脅對沖突的影響的研究范式。(四)社會交換理論的應用:1.根據交換雙方利益分配關系,心理學家把人們之間的沖突分為零總和沖突和可變總和沖突兩種。囚徒困境和貨運游戲屬于后者。2.心理學家還提出了一些協商策略,如最初的強硬立場和逐漸讓步的策略。二.社會影響:(一)什么是社會影響:1.社會影響的定義:社會影響指運用個人或團體的社會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變他人態度或行為。2.French和Raven總結了六種社會力量的來源:獎賞的權力、壓制的權力、參照的權力、法定的權力、專家權力、信息的權力。(二)社會影響理論:該理論指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中,來自他人的社會影響的總量取決于三方面因素:他人的數量、重要性、直接性。(三)社會影響的表現:1.社會促進:(1)社會促進的定義:是指人們在有他人旁觀的情況下工作表現比自己單獨進行時好的現象。最早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的是Triplett。(2)對產生社會促進原因的解釋,主要有他人存在、評價恐懼、分心沖突三種理論。2.社會懈怠:(1)定義:是指在團體中由于個體的成績沒有被單獨加以評價,而是被看做一個總體時所引發的個體努力水平下降的現象。(2)社會懈怠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與責任分擔有關,另一種認為與情境有關。3.去個體化:(1)定義:指個體喪失了抵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矛盾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了一些自己平常不會做出的反社會行為。去個體化現象是個體的自我認同被團體認同所取代的直接結果。(2)去個體化行為產生的原因:觀點一:有三方面原因,包括激起、匿名性、責任分擔。觀點二:有兩方面原因,包括匿名性、自我意識降低。三.從眾、順從與服從:(一)從眾:是一種在壓力之下行為發生改變的傾向。1.有關從眾的經典研究:(1)Sherif有關規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線段判斷研究。2.影響從眾的因素:(1)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團體的規模、團體的凝聚力、團體的社會支持。(2)個人因素:主要包括自我、個體保持自身獨特性的需求、個人的控制愿望,以及個體的社會地位、預先的承諾、性別等。社會壓力會引發人們的從眾行為,但有時候人們也以其它方式進行反應,最常見的有反從眾和獨立。(二)順從:1.順從以及影響因素:(1)定義:順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傾向。(2)影響因素:積極的情緒、順從行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2.增加順從的技巧:(1)“腳在門檻內技巧”;(2)“門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滾雪球”。(三)服從:1.服從的定義與研究(1)定義:服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種行為的傾向。(2)相關研究2.服從的原因:(1)規范性社會影響的作用;(2)信息性社會影響的作用;(3)服從的其他原因:遵守了錯誤的規范、很難放棄“服從權威”、產生繼續服從的壓力;(4)自我辯解。考核知識點:一.社會交換二.社會影響三.從眾、順從與服從考核要求:一. 社會交換:1.識記:(1)社會交換理論的思路2.理解:(1)社會交換理論的基礎(2)社會交換理論的思路(3)社會交換理論的證據(4)社會交換理論的應用3.簡單應用:(1)社會交換理論的思路(2)社會交換理論的證據(3)社會交換理論的應用二 .社會影響:1.識記:(1)社會影響的定義(2)社會力量的來源(3)社會影響的表現2.理解:(1)社會影響理論(2)社會影響的表現3.簡單應用:社會影響的表現三.從眾、順從與服從:1.識記:(1)從眾的實質(2)有關從眾的經典研究(3)影響從眾的因素(4)順從的定義及影響因素(5)增加順從的技巧(6)服從的定義(7)服從的原因2.理解:(1)有關從眾的經典研究(2)關于服從的研究3.簡單應用:(1)影響從眾的因素(2)增加順從的技巧(3)服從的原因

第九章 團體心理與行為

學習目的和要求:團體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總是打著團體的烙印。了解團體生活的特征,對人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和掌握團體規范、團體凝聚力、團體領導、團體內部溝通、團體決策等方面的內容。課程內容:一.團體概述:心理學家McGrath根據群體間人們結合的緊密程度,把社會群體分為統計集合、觀眾群、群眾、組或隊、家庭、正式組織。(一)團體1.團體定義:在心理學中,團體是指由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人組成的集合,團體的成員間常常有面對面接觸或互動的可能性。規模是團體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其中夫妻是最小的團體。2.團體的心理功能:歸屬感、認同感、社會支持。(二)團體規范:1.什么是團體規范:為了保證團體目標的實現,團體本身必須有制約其成員思想、信念與行為的準則,這種要求團體成員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就是團體規范。心理學家根據規范的正式程度,把團體規范分為正式規范與非正式規范兩種。2.團體規范的作用:(1)保持團體的一致性;(2)為成員提供認知標準與行為準則;(3)規范的惰性作用。(三)團體凝聚力:1.定義及影響因素:(1)定義:團體凝聚力是指能使團體團結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團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和成員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來衡量。(2)影響團體凝聚力的因素:需要的滿足、團體目標、團體活動和領導者。2.凝聚力的作用:(1)影響成員的穩定性;(2)凝聚力大的團體對成員的影響力也大;(3)影響人們的自尊;(4)影響群體的產出。3.凝聚力的測量二.團體領導:(一)領導定義(二)有關領導的理論:1.特質理論:較具代表性的特質理論有:Gibb的特質理論、Stogdill的特質理論、Burns的交易型和改變型領導理論、House的魅力領導理論。2.領導與下屬交換理論3.Fiedler的權變領導模型4.路徑—目標理論5.D.McClelland的成就動機理論(三)影響領導效能的其他因素:主要有性別與文化因素。三.團體內部溝通:(一)團體溝通的特性1.成員發言的不平等性;2.領導的主導作用。(二)團體溝通:1.溝通的網絡形態;2.溝通對團體士氣與效率的影響。(三)沖突解決:1.Thomas的沖突解決方式:對峙、逃避、順應、妥協、合作。2.協商式溝通:有效協商被看成是解決沖突的最好工具。解決沖突并從中獲益的策略:最初的強硬立場、每次做小的讓步、逐漸回報。3.利用中間人溝通(四)溝通的性別差異和跨文化差異1.溝通的性別差異;2.溝通的跨文化差異。四.團體決策:(一)團體決策的一般問題:1.兩類決策問題:智力問題、判斷問題。2.多數人與少數人的影響3.領導在決策中的影響4.團體決策規則:一致性、優勢取勝和多數取勝規則5.團體決策中的投機行為(二)團體極化1.定義:團體極化是指通過團體討論使得成員的決策傾向更趨極端的現象。2.團體極化產生的原因(三)團體思維:1.定義:也叫小團體意識,是指在一個高凝聚力的團體內部,人們在決策及思考問題時由于過分追求團體的一致,而導致團體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能做出客觀及實際的評價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經常導致災難的發生。2.團體思維產生的條件3.團體思維的癥狀與后果4.客服團體思維的方法(四)團體決策方法:1.頭腦風暴法;2.德爾菲法;3.具名群體技術;4.階梯技術;5.群體決策支持系統。考核知識點:一.團體概述二.團體領導三.團體內部溝通四.團體決策考核要求:一. 團體概述::1.識記:(1)團體的定義及團體的心理功能(2)團體規范及其作用(3)團體凝聚力的定義、影響因素及作用2.理解:(1)群體的類型(2)團體、團體規范及團體凝聚力(3)團體凝聚力的作用及測量3.簡單應用:團體凝聚力二. 團體領導:1.識記:(1)有關領導的理論(2)影響領導效能的其他因素2.理解:(1)領導定義(2)有關領導的理論3.綜合應用:領導者應具備的素質三.團體內部溝通:1.識記:(1)團體溝通的特性(2)團體溝通(3)沖突解決2.理解:(1)溝通的網絡形態(2)溝通對團體士氣與效率的影響3.綜合應用:沖突解決四. 團體決策:1.識記:(1)團體決策的規則(2)團體極化的定義(3)團體思維的定義(4)團體決策方法2.理解:(1)團體決策的一般問題(2)團體極化產生的原因(3)團體思維產生的條件、癥狀與后果(4)克服團體思維的方法3.簡單應用:(1)團體極化(2)團體決策

第十章 健康心理學

學習目的和要求:健康問題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本章從健康、壓力、應對方式三個方面對健康與心理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要注意與實際相結合,更好地提高自身及他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課程內容:一.與健康有關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與健康心理學(二)健康模式的變遷:1.生物醫學模式:疾病和生化因素有關。2.心身醫學模式:強調心理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3.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強調心理、生理因素,以及社會環境、社會變化、社會壓力等對健康的影響。(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屬于軀體疾病。心身疾病的特點:它是由情緒和人格因素引發的疾病;患者身上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患者軀體變化與正常情緒反應時的生理變化相同,但更為持久和強烈;心身疾病不是神經癥和精神病,后者沒有器質上異常。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常見的心身疾病有高血壓、心臟病、癌癥、潰瘍、哮喘等,這些心身疾病往往和個體的一些人格特征有聯系。此外,還有一些原因導致心身疾病:(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會文化因素。二.壓力:(一)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會給個體帶來壓力,個體應對這些壓力的過程被稱為應激,它是身體對威脅性事件所產生的一種生理性的反應。(二)對壓力的知覺:對壓力的主觀解釋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三)控制感:知覺到的控制感是指人們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影響和控制周圍環境的感覺,至于后果是好是壞,則取決于自己所采取的方式。(四)自我效能:這個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執行特定行為以達成期望目標的信念。自我效能可以預測若干重要的健康行為,如戒煙、減肥、健康飲食,以及規律運動等。(五)習得性無助:指個體將負性事件的起因歸于穩定的、內在的,及全面性的因素時所帶來的悲觀狀態。根據習得性無助理論,對負性事件做穩定、內在的和整體性的歸因會導致絕望、沮喪、降低努力程度,及學習困難。三.應對方式:(一)應付與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應付指個體在處理來自身體內外部、超過自身資源的事件時,所做出的認知上和行為上的努力。在心理學中,應對方式指人們在面對應激事件時的反應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應激事件與健康之間,應對方式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二)性別與應對方式(三)人格與應對方式:1.樂觀與悲觀2.A型人格與B型人格:易產生疾病的四種人格因素:易發怒和具有敵意;情緒壓抑;失望感強烈;悲觀與宿命。3.壓力易感性人格(四)積極的應對方式:1.加強鍛煉,增強體質2.增加積極情緒和控制好自己3.敞開心胸,傾吐心事4.尋求社會支持(五)健康行為的塑造:1.說服中的信息策略2.利用認知失調改變不良行為3.增進健康行為的HAPA模型考核知識點:一、與健康相關的概念二、壓力三、應對方式考核要求:一.與健康與相關的概念1.識記:(1)健康模式的變遷(2)心身疾病的特點(3)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2.理解:(1)健康、心理健康與健康心理學(2)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二.壓力1.識記:(1)應激的定義(2)控制感(3)自我效能(4)習得性無助2.理解:(1)生活事件(2)對壓力的知覺(3)控制感(4)自我效能(5)習得性無助三.應對方式1.識記:(1)應付與應對方式(2)積極的應對方式2.理解:(1)性別與應對方式(2)人格與應對方式(3)健康行為的塑造3.簡單應用:(1)人格與應對方式(2)積極的應對方式(3)健康行為的塑造

第十一章 文化心理學

學習目的和要求:文化對生活于其中的個體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的個體往往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通過本章學習,既要了解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相關內容,又要結合實際,來思考由特定文化而導致的中國人的心理特性,以及如何站在文化和文化變遷的高度,來看待和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問題。課程內容:一.文化心理學概述:(一)文化與文化心理學(二)文化心理學的范疇:1.文化人類學;2.跨文化心理學;3.文化心理學。(三)文化心理學的發展:1.20世紀70年代以前;2.20世紀70——80年代中期;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文化對生理活動的影響;2.文化與信息加工機制;3.文化與符號表征;4.文化與社會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響;6.文化對其他心理活動的影響。(五)文化心理學的方法:1.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理論途徑:包含四種價值途徑、自我途徑、情境途徑、理論途徑。2.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觀察、訪談、民俗分析、價值調查法、文化啟動研究等。其中價值調查法有四種現實,分別為:排序法、評價法、態度量表、行為場景法。(六)文化的維度:1.文化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認為文化有四個維度,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利距離、不確定性的規避、男性化—女性化。2.F.Trompenaars定義了文化的五個維度:普遍主義對特殊主義、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中性與感性、特定文化、成就與歸屬。二.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1.基本概念2.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測量3.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影響:首先,從文化背景的角度講,它影響了人們的服從性;其次,從心理學角度講,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影響也表現在人格中的自我上;最后,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對人的社會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文化與自我:1.獨立型自我;2.依賴型自我。(三)文化與歸因:1.文化與基本歸因偏差2.文化與其他的歸因偏差(四)文化與思維方式:1.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2.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文化來源3.理解思維方式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三.對中國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國文化的意義(二)關于中國文化研究的理論思路1.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分析2.近代理論的思路3.世界體系理論4.對中國文化影響的展望考核知識點:一.文化心理學概述二.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三.對中國文化的分析考核要求:一.文化心理學概述:1.識記:(1)文化心理學的范疇(2)文化心理學的發展(3)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4)文化心理學的方法(5)文化的維度2.理解:(1)文化與文化心理學(2)文化心理學的方法(3)文化的維度二. 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四個主要領域:識記與理解:(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2)文化與自我(3)文化與歸因(4)文化與思維方式三.對中國文化的分析理解:(1)研究中國文化的意義(2)關于中國文化研究的理論思路

第十二章 積極心理學

學習目的和要求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正確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學,是繼人本主義之后心理學領域的又一次革命。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促進生活幸福。課程內容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一)什么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正確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學。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生的整個過程,認為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高峰與低谷,積極心理學不否認挫折和低谷是人生經歷的必要組成,是與成功與高峰同樣重要的人生經歷,但相對于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積極心理學更為關注人生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二)積極心理學要澄清的幾個問題:1.研究對象2.積極心理學不是常識3.積極心理學的目的4.積極心理學的關注點5.積極心理學的本質6.積極心理學的分支7.積極心理學的支柱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一)積極的主觀體驗1.快樂2.福流(二)積極的個人特質1.積極的思維特質——樂觀2.積極的人格(三)積極的價值觀1.價值觀的概念:價值觀是一種偏好某些目標的持久信念。2.價值觀的分類(四)積極的人際與社會關系1.積極的人際關系2.積極的社會關系三.積極心理學與人類幸福(一)幸福的含義及研究(二)幸福與生活滿意度(三)影響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響因素2.如何提升幸福考核知識點: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三.積極心理學與人類幸福考核要求: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問題1.理解:(1)什么是積極心理學?(2)積極心理學要澄清的幾個問題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1.識記:價值觀的概念2.理解:(1)積極的主觀體驗:快樂、福流(2)積極的個人特質(3)積極的價值觀:價值觀與態度、特征、規范和需要的區別;價值觀的分類(4)積極的人際與社會關系三.積極心理學與人類的幸福1.理解:(1)幸福的含義及研究(2)幸福與生活滿意度(3)影響幸福的因素第三部分 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為了使本大綱的規定在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考試命題中得到貫徹和落實,現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說明,并提出具體實施要求。一.關于考核目標的說明:為使考試內容具體化和考試要求標準化,本大綱在列出考試內容的基礎上,對各章規定了考核目標,包括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明確考核目標,能夠使自學應考者進一步明確考試內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統地學習教材;使社會助學者能夠更全面地有針對性地分層次進行輔導;使考試命題能夠更加明確命題范圍,更準確地安排試題的知識能力層次和難易度。本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理解、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四個層次規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各能力層次的含義是:識記:指對學過的材料的記憶和識別,能了解有關名詞、概念、知識的意義,并能準確認識和表述,是最低的學習水平。記憶范圍是考試大綱和指定教材中規定的概念、具體的事實、基本原理、原則、基本結論等。理解: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緣由,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鑒別不同情況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解釋有關概念和原理等。簡單應用:在領會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可表現為用某一具體原理說明一個實際問題,或用一個實際問題論證一個具體的原理、原則,是比“理解”高一級的學習水平。綜合應用:指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較復雜的問題,包括對考試大綱的全面掌握,對知識間聯系的深刻理解,對理論有深入的論述,或能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二.自學方法指導:1.認真閱讀和鉆研教材自學應考者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認真學習《社會心理學》教材,有條件者應閱讀和參考有關社會心理學書籍。2.力求融匯貫通自學應考者應在全面系統地學習《社會心理學》教材的基礎上,力求融會貫通。對各章節的學習須做到既能掌握具體內容,又能總體上把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并能站在理論高度上選擇具體的處理方式。3.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社會心理學是一門與現實結合很強的課程。雖然本課程學習本身不是實踐,而是理論知識的傳授,但應考者必須了解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是指向實踐的,是實踐中的理論,是操作的理論。因此,學習者必須結合自己的經驗去體悟,去應用。如果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學習,效果更佳。三.對社會助學者的要求:社會助學者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對自學者進行切實有效的輔導,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防止自學中的各種偏向,體現社會自學的正確導向。考試內容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會助學者應指導自學應考者全面系統地學習教材,在全面輔導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四.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要求:1.本課程的命題考試,應根據本大綱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來確定考試范圍和考核要求,來組配試卷,適當掌握試題內容的覆蓋面、能力層次和難易度。2.本課程較適合的題型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改錯題、簡答題、論述題。3.本課程的考試命題中,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分數比例,一般為識記占20%,領會占60%,應用占20%。4.試題將合理安排難度結構。試題難易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其比例為2:3:3:2。請注意:試題的難易度與能力層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層次中都會存在不同難易度的試題,切勿混淆。5.本課程的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題應以中等水平的應考者能在規定時間內答完全部試題為度。5.考試形式為閉卷書面卷。本考試要求自學者能全面掌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內容。要求卷面清楚、文字表達流暢。附錄:題型舉例(題型僅作參考,實際命題時不受此限):一.單項選擇題(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將其選出,并把它的標號寫在題后括號內):1.( )指的是在他人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種行為的傾向。A.從眾 B .服從 C.眾從 D.順從二.多項選擇題(備選答案中有2—5個是正確的,將其全部選出并把它們的標號寫在題后括號內,錯選或漏選均不得分):1.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層面包括( )。A.個人層面 B。社會層面 C.團體層面 D.人際層面 E.家庭層面三.判斷改錯題(首先判斷對錯;若錯,請加以改正):1.服從是一種在壓力之下發生行為改變的傾向。四.簡答題:1.簡述個人知覺的線索。五.論述題:1.分析說明團體凝聚力的作用。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一二三四视频日本高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