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419教育傳播學考試大綱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00419]
教育傳播學自學考試大綱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
二OO六年七月
指定用書:《傳播學總論》,胡正榮,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要求
《教育傳播學》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必考課程。所謂傳播,就是信息的流動過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具有交叉性、邊緣性、綜合性等特點。
《教育傳播學》教材內容:1、論述傳播學自身的產生與發展;2、研究傳播、傳播材料(信息、符號)、傳播類型和傳播過程;3、研究傳播的五個基本要素,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體、受眾和效果;4、傳播實踐研究。
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自學應考者對傳播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總體框架有大致的認識;對傳播學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夠對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思考;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能力,運用傳播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能夠為教育的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二、考核目標
第一章 傳播學論
一、 學習目的和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傳播學的發展歷程、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
(一)傳播學的興起
傳播學興起前的傳播研究
傳播學興起的背景
(二)傳播學的發展
國外傳播學的發展
(三)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四)傳播學研究方法
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層次性
傳播學研究方法體系
三、考核要求
(一)傳播學的興起
識記:(1)最早的傳播研究起源時間及相關文獻;(2)傳播學的最初提出和形成的國家。
(二)傳播學的發展
識記:傳播學創立者(威爾伯·施拉姆)。
(三)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識記:(1)傳播學的概念;(2)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三個部分)。
(四)傳播學研究方法
識記:(1)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層次性;(2)傳播學研究的兩個方法系統(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概念;(4)定量研究方法的操作程序;(5)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實地調查、內容分析、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第二章 傳播論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傳播的含義、類型以及人類傳播演進的過程和人類傳播演進的規律。
二、考核知識點
(一)傳播
傳播的含義
傳播的類型
(二)人類傳播的演進
人類傳播演進的過程
人類傳播演進的規律
三、考核要求
(一)傳播
識記:(1)傳播的含義;(2)傳播的類型。
(二)人類傳播的演進
理解:(1)人類傳播演進的過程;(2)人類傳播的特征及規律。
第三章 傳播材料論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要求學生理解信息的含義、基本特征、功能、分類以及符號的界定及性質、符號類型、符號系統與傳播和訊息。
二、考核知識點
(一)信息
信息及其實質
信息的特征與功能
信息的分類
社會信息化
(二) 符號
符號的界定及性質
符號類型
符號系統與傳播
訊息
三、考核要求
(一)信息
識記:(1)信息的分類(三分法中的按內容分);(2)現代信息技術包括的內容;(3)信息技術的含義。
理解:(1)教材有關對信息的幾種解釋;(2)信息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哲學范疇;(3)信息是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4)信息與物質,能量與意識的區別;(5)信息的基本特征;(5)信息的功能;(6)社會信息化;(7)現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8)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核心觀點。
(二) 符號
識記:(1)符號的含義(符號是用來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2)符號的兩大類型(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3)語言符號傳播的類型(有聲語言傳播和無聲語言傳播);(4)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含義;(5)訊息的含義。
理解:(1)符號的基本屬性;(2)語言的普遍特點;(3)常見的四種語言誤用;(4)非語言符號的特性;(5)非語言符號的分類;(6)符號系統內部互補性;
第四章 傳播類型論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學生應該了解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四種傳播類型。
二、考核知識點
(一)人的內向傳播
內向傳播
內向傳播的形式
內向傳播的核心一 自我管理
(二)人際傳播
符號互動與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的基礎——自我表露
人際傳播的動機
(三) 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的形式、方向及功能
(四) 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的界定及特征
大眾傳播的功能
三、考核要求
識記:傳播的類型(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一)人的內向傳播
識記:(1)內向傳播的概念;(2)內向傳播的正常形式;(3)內向傳播的異常形式;(4)感覺與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緒和感情的概念 。
理解:(1)自我管理的含義及范圍;(2)自我管理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二)人際傳播
識記:(1)狹義的人際傳播的概念;(2)自我表露的含義。
理解:(1)人際傳播的特點;(2)自我認識與自我表露的關系;(3)人際傳播的動機。
(三) 組織傳播
識記:(1)組織傳播概念及其要素;(2)組織傳播的形式、方向。
理解:組織傳播的功能。
(四) 大眾傳播
識記:(1)大眾傳播的概念;(2)大眾傳播的特點;(3)大眾傳播的功能。
理解:(1)大眾傳播的五個階段;(2)大眾傳播的負面功能。
第五章 傳播過程論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要求學生能夠了解線性傳播過程、控制論傳播過程系統傳播過程模式。
二、考核知識點
(一)傳播過程
傳播過程及其特征
傳播模式
(二)線性傳播過程
線性傳播過程模式
線性傳播過程模式的缺陷
(三)控制論傳播過程
控制論觀關照下的傳播過程
控制論傳播過程模式
(四)系統傳播過程
傳播過程的宏觀系統認知
三、考核要求
(一)傳播過程
識記:(1)模式的概念;(2)模式的功能;(3)傳播過程分類。
(二)線性傳播過程
識記:線性傳播過程模式的含義。
理解:(1)拉斯韋爾模式;(2)申農-韋弗模式;(3)線性傳播過程模式的缺陷。
(三)控制論傳播過程
識記:(1)控制論觀關照下的傳播過程的含義;(2)反饋、前饋的概念。
理解:(1)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控制論傳播過程模式存在的問題。
(四)系統傳播過程
識記:系統傳播過程模式的含義。
理解:賴利夫婦模式。
第六章 傳播者論
一、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了解傳播者及把關的相關知識。
二、考核知識點
(一) 傳播者與把關
把關人與把關
影響傳播者把關的因素
三、考核要求
(一) 傳播者與把關
識記:(1)把關人與把關的含義;(2)傳播者對信息把關的過程。
理解:(1)對信息把關的原因;(2)影響傳播者把關的因素。
第七章 傳播內容論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傳播內容形態、生產、流動、分析的知識。
二、考核知識點
(一) 傳播內容及其形態
傳播內容
傳播內容的形態
(二)傳播內容的生產與流動
(三)傳播內容分析
傳播內容分析的過程及方法
傳播內容分析的作用
三、考核要求
(一) 傳播內容及其形態
識記:(1)大眾傳播內容的共通性;(2)梅爾文-德弗勒分析美國大眾傳播任一媒體的內容。
理解:有關傳播方式主要的研究成果。
(二)傳播內容的生產與流動
理解:(1)好的廣播電視節目標準;(2)廣播電視節目生產與傳播三個基本發展階段;(3)科學化的、專業化的節目生產過程。
(三)傳播內容分析
識記:內容分析的概念。
理解:(1)傳播內容分析的過程及方法;(2)傳播內容分析的作用。
第八章 傳播媒介論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傳播媒介的意義、原則、分析及有關傳播媒體的理論。
二、考核知識點
(一)傳播媒介
傳播媒介
認識傳播媒介的意義及原則
媒介分析
(二)傳播媒介的本體特征
傳播媒介的本體特征
三、考核要求
(一)傳播媒介
識記:(1)媒介分析的類別;(2)微觀分析的含義;(3)宏觀分析含義。
理解:(1)認識傳播媒介的意義;(2)認識傳播媒介的原則(八個角度);(3)麥克盧漢有關媒體的理論。
(二)傳播媒介的本體特征
理解:報紙、廣播、電視的本體特征分析(即特點)。
第九章 受眾論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受眾的分類、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受眾權利的知識。
二、考核知識點
(一)受眾
受眾的界定與類型
受眾的特征
(二)受眾主體
受眾行為的動機與目的
傳受關系
受眾與信息的關系
受眾權利
三、考核要求
(一)受眾
識記:受眾的分類。
理解:大眾傳播受眾的特點(多、雜、散、匿)。
(二)受眾主體
識記:美國學者克拉伯對受眾的選擇性心理的歸納(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
理解:(1)受眾的動機;(2)傳者要想使自己的傳播內容受到注意,可以把握的一些原則;(3) 影響受眾選擇的因素;(4)受眾權利。
第十章 傳播效果論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傳播效果的概念和認識歷程。
二、考核知識點
(一)傳播效果的認識歷程
傳播效果的早期認識
傳播效果的現當代認識
三、考核要求
(一)傳播效果的認識歷程
識記:傳播效果的概念。
理解:(1)槍彈論;(2)有限效果論;(3)適度效果論;(4)強大效果論。
第十一章 傳播實踐論(內容不作考核要求)
三、題型舉例
(一)填空題 1分 X 10題=10分
1、 傳播,就是_______的流動過程。
2、 (二) 單項選擇題 2分 X 15題=30分
1、傳播學創立者是:( )
A、哈羅德·拉斯韋爾 B、威爾伯·施拉姆
C、保羅·拉扎斯費爾德 D、庫爾特·盧因
(三)多項選擇題(在備選答案中有二至五個是正確的,將其全部選出,并把他們的提號寫在題后括號內。錯選或漏選均不給分。) 2分 X 5題=10分
1、內向傳播的正常形式是:( )
A、感覺與知覺 B、記憶
C、做夢 D、思維
E、情緒和感情
(四)簡答題 6分 X 5題=30分
1、大眾傳播的功能。
(五)論述題 10分 X 2題=20分
1、請闡述認識傳播媒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