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文化概論》簡答論述題(含答案)
2025-07-2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自考《中國文化概論》簡答論述題
1,試論中國生產經濟文化的核心特征?答:中國的生產經濟文化的基礎,是農拼自然經濟,除此之外,還有牧業、林業和漁業等,它們在漫長的中國社會發展中,對補充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國歷史上,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聯系尤為密切。游牧民族遷徒多、定居少,他們沒有辦法和精力積累更多的固定財富,但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創造。他們在騎馬、養馬和用馬拉車的技術上,有許多領先之處l、他們常年遷徒,還起到溝通不同文化的作用。此外,他們對異地文化的吸收與共享,也造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國發達的農業文化在許多方面是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的影響的。與農耕自然經濟結合發展的經濟形式,是官營和民營手工業和伴隨農產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場貿易。從中國文化的整體看,不管是上層經典文化或中下層民俗文化,都是農業文明的歷史產物。中國文化的諸多特性其核心特征就是農業文明。
2,試論我國南北方農耕生產的不同格局?答: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環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水土資困和灌溉條件不盡一致。因此,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了各自地區生態條件的生產習慣,創造了南北方農耕生產的不同格局。南方農業是稻作型農耕文化,主要標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車等。北方農業是麥黍型農耕文化,主要標志是栽培麥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類,以犁耕為主和井、渠澆灌等。
3.試論二十四節氣對我國農耕文化的影響?答:二十四節氣文化,是我國南北農業區所共同發明的,也;為兩地所共同遵守。漢代以后,我國的官時和民時觀念,都受到它的控制,統治階級還把它當做禮制規范,向天下推行。每當重要節氣來臨,當朝皇帝都要親自舉行農耕示范儀式,表示啟動全國的農耕生產。民間傳承的二十四節氣也深受官方的影響,如甘肅民間的“唱春官”民俗。兩千多年來,我國農民按照二十四節氣安排農業生產生活,促進了農業社會的發展。
4,農業文化事象何以大都與歲時節令有關,試舉例簡述之?答:農耕灌溉的季節性很強,需要嚴格地遵守歲時節律,因此各種農業文化事象大都與歲時節律有關。它們往往通過季節性的農耕儀式活動表現出來,并把此看成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例如,我國南北方各地在春分前后舉行的開耕儀式打春牛,這一儀式在二十四節氣確定之前就有了。先秦時由天子率公卿到郊外迎春,后來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從春種到秋收還有灌溉儀式、禳災儀式。大災之年向天抗爭而舉行驅蟲儀式或祈雨儀式以向天要糧。秋季新谷登場后,要舉行秋報儀式,迎神賽社、擇吉嘗新。入冬有冬,藏儀式,感謝天地并祈禱來年豐收。其他以農業為本的文化形態也都對歲時變化十分敏感。
5,試述歷代農書提出的農業經營思想與生產知識?答:(1)水土利用的統籌規劃。提出整地、澆水、種植、施肥、收獲和準備再耕一盤棋思想,指出關鍵在于控制人對自然資源的使用限度,農業經營不能違反自然規律。(2)調整好農業生產關系。農作物的栽種不能孤立地看待,要協調好勞力、農具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注意如何選擇雇工,如何詩人接物,如何處世,如何持家等都是農業管理者應具備的知識。(3)“荒政”思想。全社會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覺意識,因為我國傳統農業一直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故中央農政國策中應有“備荒、“救荒”部分。《農政全書》提出,官方應吸取民間生物學抗災法。(4)人力勝天說。強調人的知識能力和奮斗精神,這是我國自古以
來的優良傳統。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力足勝天等。認為人的合理作為可以彌補自然資源的不足,巧種實于,可以取得人力勝天的成績
6.試論農政思想的歷史地位?答:我國傳統農業社會所形成的農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績”觀和“勤農”觀。孔子把“足食”放在統治者管理**策略的首位,這是一種明確酌農政言論。儒家一直把人口興旺、農業發達當作管理**的政治綱領。到唐代,經濟昌盛、文化開放,我國再度呈現出東方農業大國的恢弘氣象。這一時期農政思想更加興盛。《天元占經》、《四時纂要》是此階段較重要之文獻。宋元明清時農政思想仍占有很大優勢。
7.試論我國民族手工業的發展。答:我國民族手工業遠在新石器時代已韌具雛形。到了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已進入高峰期。從傳世和出土文物看,青銅器中有各種農具和其他生產、生活用具。到了漢代,青銅器制造衰退,絲織業獲得發屈。漢代以后,西北邊疆形成絲綢之路,蠶絲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制陶業出現亦很早,灰陶與白陶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在西周宗廟遺址中發現絹紋瓦,戰國時代出現了磚,秦時制磚技術成熟,發現了條磚,漢代出現圓像磚。制鐵業在春秋時期已較普遍。其他手工行業在漢唐后迅速發展,諸如:制鹽、制陶瓷、造紙、制茶。西漢出后從印度等地傳人棉花栽種,隨之棉紡業出現,明代以后江蘇松江形成棉紡中心。晚清時我國棉布暢銷歐洲。手工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為向現代社會轉型創造了條件。
8.試論我國日常文化的形式及特點?答:我國日常文化的形成,早期全民公有制并未徹底打破,只是從原始公有制度成了中央集權下的“國有”、“王有”、“社有”,這使中國人在后來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相當的利他觀念和公益精神。這種生活文化還是在民族血緣關系沒有解體的情況下演進的,因此家族和宗親關系一直在社會歷史中發揮作用,這使中國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富有天道人倫色彩。這種生活文化是在農業生產經濟中的奴隸制不發達,生產者有一定人身自由,有一些屬于個人的生產資料情況下產生的,或者說,更多地是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建立的。這也使我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眾不同:既有創造性,又有依附性;個性與集體性、等級性與秩序性、平等性與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
9.試論中國長期流傳的飲食文化觀念?答:我國長期流傳的飲食觀念主要是:(1)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足食”觀,就是讓老百姓吃飽。這是穩定社會秩序的一項國策,是最基本的社會問題。(2)節約糧食。勤儉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節約的重要內容是節糧。古詩寫盤中之餐“粒粒皆辛苦”,雖然是從來之不易角度講的,與今日從愛惜自然資源有差別,但仍是強調不要浪費糧食。(3)人格教育。在世界許多民族文化中,家庭教育是從餐桌上開始的。我國則利用飲食培養志向、觀察人品,甚至把飲食觀與人才觀聯系起來,這是中國所獨有。如把無能者叫“酒囊飯袋”,飽食終日者叫“腦滿腸肥”。人要成才應經受“餓其體膚”的鍛煉等。儒家歷來主張要回避各種享樂的誘惑,提倡節衣縮食。(4)食療觀。中國人很早就懂得飲食與養生之道。我國古代食譜大都強調節制飲食,古人把宴飲的節制當成禮節,視作嚴肅的社會規范。總之,食療觀是強調進食與人體之間的平衡,生理與文化間的平衡,勿過分。
10.試論中國飲食行為的文化含義?答:飲食行為,從本質上說,不是指個人管飲上的選擇,是指共同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礎,指人們在這方面連續重復的群體實踐。(1)儀式飲食。許多傳統的信仰儀式都有一套程序:供奉食品、唱誦經詞等。這種食品祭祀,先秦就有。它除用于祭祀外,還用于軍事、政治、外交和人生儀禮,人生紅、白事和壽誕等民間延續至今。(2)階層飲食。飲食受經濟條件限制。古代把上層階級稱為“食肉者”,把庶民百姓喻為“食榮者”,這反映了飲食的階層性。(3)節日飲食。春節的餃子、十五的元宵等是中國人始統節日時品嘗的特殊食品。節月食品能體現群體之間的分享、慶祝、納吉、驅邪等行為,凝聚著多種乎民精神。節日飲食有各種講究,行為上的講究是強調合家團聚,并伴隨首相應的祭招儀式。觀念上的講究是求吉利,如春節包餃子要多做,要剩下,這叫“留余頭”,做菜有雞有魚,表示“吉慶有余”等等。(4)民間組織飲食。一種是帶有宗教意義的,如辦廟會、過善會時的飲食。一種是帶有民間習慣法功能的,如解決家庭、村落網的矛盾或商議什么事項等。侗族每年四月初八有本村婦女聚餐的“烏飯節”活動。(5)待客飲食。即以宴會友,這也有一套禮貌做法。(6)饋贈飲食。逢節日、喜慶日或訪友會親往往贈送食品以表達心意。以上飲食行為大都延續至今。11.答: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大都以家庭為單位,兩三甚至四五代共同進餐。幼年代后期的大食堂制,較大地沖擊了傳統飲食文化。60年代后又恢復家庭單位飲食傳統。80年代后核心家庭增多、兩代共餐的現象較為普遍,且傾向于快捷。逢年過節,各家大都回歸傳統飲食的習慣。
12.試論自然范圍內的服飾文化標志?答:服飾文化不可能是純審美裝飾性的,它雖然與本民族的自然性格有關,我國自然范圍內的服飾文化其標志包括:(1)環境標志。中國服飾與文化的關系,首先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差異大,服飾的單、夾、皮、棉各有地理與季節氣候要求。服飾要隨地理、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更換。(2)性別標志。原始服飾之性別標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進入封建社會以后服飾附會陰陽五行學說,男為陽,女為陰,故男子 服飾鮮亮,女子服飾相對暗淡。今日之性別標志大部表現在樣式、色彩、形體等方面。(3)體型標志。主要根據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設計圖案。(4)年齡標志。根據不同年齡設計樣式、色彩、制作方法利用料等。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13.試述人文范圍內的服飾文化標志?答:和自然范圍內服飾標志一樣,它同樣脫離不了本民族傳統農業社會所形成的文化觀念的影響。其標志包括:(1)信仰標志。在服飾方面主要反映在圖案繪制上,表現神的信仰或圖騰信仰,例如天子服飾的龍袍,龍、風、麒麟圖案象征尊與貴,天體云霞圖案象征吉祥等。女子附屬裝飾品必含有信仰標志,其蓉花、插花都有鎮邪驅祟之意。(2)階層標志。隨著社會等級制的產生和發展,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飾上就顯示出來。在封建社會中,服裝色彩有明顯的階層性。黃色為皇家標志,紫色為達官貴人之標志,平民百姓之標志色為灰與藍。在服裝面料上,葛麻與絲綢標志貧與富等等。(3)儀禮標志。我國傳統的人生儀禮中,如誕生、成年、婚嫁和喪葬、這四次重大儀禮要進行換裝儀式。幼兒生下后著裝、掛鎖,以示長命無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禮是建立夫妻關系的儀禮,服飾、裝飾喜用紅色,紅色是血色,以示血親關系之相傳。喪禮表達了中國人的敬祖觀念。喪服的種類較復雜,有一套嚴格的區分親疏的喪葬等級制度。我國古代之喪服有五種(稱五服)。這五種喪服以麻布的粗細和制作的粗細來區分著裝者的地位親疏。(4)政治標志。服飾還敏感地反映著政治制度,古代統治者在建立政權時,大都制定相應的服飾等級制。古代完備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飾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規定了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飾,條款十分詳細。至今某些部門的著裝仍有相應之規定。 (5)職業標志。社會分工促進了職業的發展,職業服飾依從職業的便利并隨之復雜化。工、商、宗教等之服裝有別。文臣武將、學生士兵服飾之不同早就有所區分。近來服飾的職業標志在某些行業漸趨淡化,如運動服成了休閑服,獵裝也成了時裝等。(6)審美標志:我國農業社會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審美觀念,如古樸美、稚拙美、單純美、自然美等等。上層審美觀與下層審美現有對立成分,也有交叉成分。但服飾不可能是純審美、純裝飾性的,它脫離不了自然與人文的影響。
14,如何理解行旅文化的兩個組成部分?答:交通行旅是隨著人類的遷徒、運輸和溝通的需要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從徒步到今天的海空運載,經歷了漫長歲月。因之可以說一個民族的發達程度,可以用交通的發達程度來衡量。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把家庭看成生命安全的庇護之地,把家庭所在地當成“故土”依戀。一旦離家外出,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孤獨感。團此,我國的交通行旅文化就顯示其復雜的內容來:一是民族文明的發展、前進,二是各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各種文化心結。
15.試述中**庭結構的文化要素?答:我國傳統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重心的家族體系,姻緣關系服從于血緣關系。家庭成員的地位在血緣關系中尋找,具體可以分為血緣九族制和血親五服制。孝祭的規定是五服以內是近親,五服以外是同宗。在中國傳統的混合家庭中,孩子不思于夫妻而屬于家族。家成員的作用也是由血緣家庭決定的,以男性為中心進行權力的傳遞和財產的繼承。家長的社會地位及權力由長子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