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及答案
2025-07-2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我國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自敘性抒情詩是( )的《 》。
2、成語“邯鄲學步”出自《 》;“自相矛盾”出自《 》。
3、( )的《 》是漢大賦形成的標志。標志著漢大賦向小賦轉變的是( )的《 》。
4、漢大賦的主要特點是( )、( )和( )。
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出自《 》。
6、最早出現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 )的《 》。
7、《登樓賦》的作者是( );《悲憤詩》的作者是《 》。
8、“理過其詞,淡乎寡味”概括的是( )詩的特點;“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概括的是( )的詩歌特色。
9、( )是南北朝時期駢體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是《 》。
10、《韓憑夫婦》選自( )的《 》。
二、 給出下列加點字的正確意思,并指出其屬于古漢語中的哪一 種語法現象。(每題2分,共20分)
1、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2、豈干定居,一日三捷。
3 、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
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莊生寤生,驚姜氏。
7、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8、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9、且夫我嘗聞少仲尼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三、 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詩經》 2、樂府詩 3、建安風骨 4、意不稱物,言不逮意 5、永明體
四、 簡答題。(每題6分,共18分)
1、簡述孟子散文的特點。
2、簡述寓言《倏·忽與渾沌》的哲理啟示。
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自誰的哪篇語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五、論述題。(每題10分,共20分)
1、試論述《史記》的藝術特色。
2、結合具體例子論述五言詩的形成過程。
模擬測試答案
一、填空 1、屈原 《離騷》 2、《莊子》 《韓非子》 3、枚乘 《七發》 張衡 《歸田賦》
4、鋪張揚厲 勸百諷一 辭藻富麗 5、《報任安書》6、曹丕 《燕歌行》 7、王粲 蔡琰 8、玄言詩 曹植 9、庚信 《哀江南賦》 10、干寶 《搜神記》
二、 出下列加點字的正確意思,并指出其屬于古漢語中的哪一 種語法現象。(每題2分,共20分) 1、愛:通“薆”,隱蔽 2、捷:通“接”接連 3、北:名詞做動詞用,失敗,逃跑 4、兄:名詞作狀語,象對待兄弟一樣 5、立:動詞使動用法,使別人立 6、驚:動詞使動用法,使姜氏驚訝 7、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其心志受苦 8、臣:名詞使動用法,使諸侯稱臣 9、輕:形容詞意動用法,以之為輕 10、枕:名詞意動用法,以之為枕
三、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通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初被尊為經典,遂稱《詩經》。它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類。《詩經》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全面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開端。
2、樂府詩:指由漢代樂府機關所采編并演唱的詩。樂府原是制樂機關的名稱,漢武帝時期成為掌管配制樂譜、收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民間流傳的詩歌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六朝時期人們才開始稱作“樂府”或“樂府詩”。
3、漢賦:指漢代出現的一種新文體,韻文和散文相結合。主要分為騷體賦、大賦和小賦三類。騷體賦是漢初由楚辭脫胎而生,是早期的漢賦。大賦是漢賦的典型,多用鋪敘,宏篇巨制,鋪張揚厲,勸百諷一,辭藻富麗,主客問答為定型的結構形式。東漢中期出現的小賦。篇幅短小,文詞清麗,多為抒情作品。
4、意不稱物,言不逮意:這是西晉太康年間詩人陸機在其文學理論著作《文賦》中提出的觀點。所謂“意不稱物”是指作者的思想認識、構思立意不符合外界事物的真實;“言不逮意”是指作者不能運用恰當的言辭來表達所認識和構思的具體內容。概括指出了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存在的“物”、“意”、“言”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
5、永明體:這是批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沈約為代表的一些人發現了漢語音韻方面的規律,從而在詩歌創作中提出了對偶、聲律等要求,并制定了“四聲八病”的規格,創造了“永明體”這種新詩體,為唐代律詩的產生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四、簡答題
1、孟子散文的的特點是:感情強烈,言辭鋒利,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又善于用譬喻,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倏·忽與混沌》的哲理啟示:世上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如果不去認識它們的特點、規律,盡管你有著良好的愿望,也難以正確地對待它們,甚至會得到相反的悲劇性后果。
3、這兩句話出自曹操的《龜雖壽》。它說明了只要一息尚存,就應該壯志不解,并努力為之奮斗,表現了作者老當亦壯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五、論述題
1、《史記》在藝術表現上的總的特點是善序事理、善寫人物。 ①、《史記》采用采用“互見法”,讓各個紀傳相互配合,該詳就詳,能簡就簡。在挑選和組織材料方面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 ②、《史記》注重敘事方法,講究結構藝術。不論是個人單傳還是數人合傳,都能寫得脈絡清楚又搖曳多姿。 ③、《史記》寫人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對此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歷史人物的個性鮮明地突現在讀者面前。 ④、《史記》善于抓住矛盾沖突,營造緊張氣氛,讓人物性格在矛盾沖突的發展和解決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 ⑤、《史記》的語言通俗、簡練富于情感,富有表現力。
2、五言詩的形成過程:魏晉南北朝文學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詩歌,五言詩的創作尤為突出。五言詩從民間歌謠到文人的寫作,經過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①、早在《詩經》時代,五言詩即已萌芽,但不過是四言詩中偶然雜有,一些五言詩名而已,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五言詩。 ②、秦漢時期,民間開始廣泛流行五言的歌謠和諺語。這些歌謠和諺語形式上由連句用韻發展到隔句用韻,克服了四言體的平板單調,又較楚辭整齊遒煉,便于記憶、歌唱,可以靈活地表達復雜的事物和感情。其中的一些民謠和童謠已經是比較完整和獨立的五言體。 ③、自漢武帝以后,民間優秀的五言歌謠,大量地被采入樂府,成為樂府歌辭,如《江南》、《艷歌行》、《陌上桑》等。它們語言的清新自然,形象的鮮明生動,逐漸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和興趣。不少文人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加以模仿,于是五言新體詩就在文人模仿樂府民歌的過程中誕生了。 ④、文人五言詩成熟于東漢,可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 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的基礎上,經過建安詩人的奠基和魏晉詩人如阮籍、左思、陶淵明等人的努力,不但五言詩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藝術表現力也不斷提高,并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形成了五言詩興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