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少年自考大專:坦言疲憊,父親如虎般緊逼
2025-08-20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何宜德的日常作息表貼在書桌上,密密麻麻的課程安pái讓人一眼就看明白。每天從清晨六點到晚上八點半,十節課加上兩場體育訓練,這孩子連喘口氣的時間都被壓縮得嚴嚴實實。可奇怪的是,他書桌上堆著《消費心理學》《企業概論》這些本該是大學生才接觸的教材,連《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都已經被他翻得起了毛邊。
成長環境的特殊性
四歲那年被父親脫光衣服在雪地里奔跑的畫面,成了他人生第一個記憶點。如今11歲的他,說話時總帶著超出年齡的沉穩。“爸爸說要當企業家,所以現在得為這個目標做準備。”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倒像是早把人生規劃寫進了日程表。可沒人知道,那些深夜里他偷偷抹掉的淚水,和被父親逼著爬珠峰時磨破的膝蓋。
學習模式的極端化
在鷹爸公學停辦后,這個孩子成了唯一留守的學生。自習室里除了他,空蕩蕩的座位像無數沉默的見證者。每天面對的不是課本就是網課,連玩的時間都被壓縮成碎片。有次他對著《勞資矛盾》的章節發愣,輔導老師只能用最簡單的話解釋:“就像你和同學搶玩具,但誰先拿到誰就能玩。”
家庭關系的緊張感
父親像只永遠追趕的老虎,逼著他不斷向前。“有時候我怕什么,他就偏讓我做什么。”他記得那次在天目湖水世界,自己看著垂直滑梯嚇得腿軟,父親卻非要把他推上滑道。這種壓迫感貫穿始終,連妹妹撒嬌都能讓父親心軟,他卻始終學不會這套“撒嬌戰術”。
自我認知的矛盾性
“我同學都在課后互相串門,我卻總在跳級和換班。”他說這話時,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書頁邊緣。機器人班的朋友、心理咨詢師,成了他為數不多的玩伴。雖然嘴上說著“效率高”,可偶爾也會羨慕普通孩子的熱鬧生活。“如果能自己選,我想要更輕松的節奏。”但這句話,他始終沒敢說出口。
未來規劃的不確定性
對于父親的“企業家計劃”,他既接受又困惑。MBA課程已經安排上日程,可他自己還沒想好要走哪條路。“14歲以后他就不管我了”,這話聽起來像承諾,卻更像種模糊的期待。現在的他,只能在課業壓力和父親的期待之間,尋找著微妙的平衡點。
這個在鎂光燈下長大的孩子,用11年的時光詮釋了另一種成長方式。當同齡人在操場奔跑時,他在自習室刷題;當同齡人討論游戲時,他在研究商業案例。或許多年后回望,這些經歷會成為他人生的重要注腳,但此刻的他,只能在父親的鞭策下,繼續向前奔跑。
熱門推薦:
自考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不清楚自考當地政策,點擊立即了解>>
推薦閱讀: